2020年10月29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下称WWF)中国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暨“美丽中国自然保护论坛”上,WWF授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WWF自然生态守护者”荣誉。来自国家林草局、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政府部门领导、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企业合作伙伴等150位嘉宾齐聚现场,见证和分享了WWF根植中国40年的自然保护工作。WWF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40年来WWF从大熊猫到东北虎、江豚、雪豹、东方白鹳等开展了多个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再从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到淡水湿地、森林、气候变化、食物、一带一路、环境教育、海洋和减塑等多个议题上开展了有建设性的自然保护工作。
东北地理所与WWF中国深入合作的领域为黑龙江流域淡水湿地及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濒危水鸟的研究与保护。黑龙江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作为WWF规划的全球重点保护的生态区域之一,是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性的、跨国界的淡水、森林和草原生态区。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鹤类、鹳类等全球濒危水鸟在这里生活繁衍。流域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分布的国际重要湿地为粮食安全提供生态保障,且为全球濒危水鸟的保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地理所与WWF的合作始于2008年共同组织湿地科学学术会议;与WWF东北项目办公室、WWF俄罗斯远东办公室及WWF蒙古项目办公室共同合作开展黑龙江流域“自然之河”研究,共同致力于该流域湿地的跨国保护;与WWF中国东北项目办公室、美国嘉吉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开展玉米种植生态足迹、水足迹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三江平原我们共同搭建人工巢招引东方白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东方白鹳的卫星追踪研究;在哈尔滨兆麟公园我们利用美国通用公司提供的人工巢箱招引野生鸳鸯,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与喜爱。
WWF《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中指出,1970年至2016年间所监测到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全球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自然保护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未来东北地理所将与WWF在淡水湿地管理、珍稀水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继续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有生态效益的自然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