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术支撑与引领作用,积极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作贡献
3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黑龙江省政府在京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家洋,黑龙江省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吉炳轩,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栗战书出席会议。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主持。
吉炳轩热情介绍了黑龙江省在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科技资源等十个方面的优势,在谈到与中科院的合作时,他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正在着力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等“八大经济区”,大力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等“十大工程”。吉炳轩表示,黑龙江省要把已有的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需要科技支撑,希望中科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给黑龙江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他希望双方能够建立定期协调联系的机制,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加深合作。
李家洋在讲话中指出,通过与黑龙江省共建千亿粮食工程,希望中科院能够在黑龙江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中科院将依托本院相关研究所,在在三江平原建立旱地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在玉米主产区建立玉米种植核心示范区,为提升粮食产量做出贡献。双方还将在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退化的黑土耕地土壤费率定向培育,粮食亩产农业智能信息化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展开全面的合作。
栗战书表示,黑龙江省同中科院的合作源远流长,进入08年以来,院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仅08年中科院就有39个研究所和黑龙江各领域的企业开展了273个项目的合作。对于院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他认为,应依托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探索亚寒带省份更好更快发展的途径,顺应对俄科技经贸升级的趋势,构建“院、地、俄”战略合作的新格局。
白春礼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他对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中科院的信任和重视表示感谢。白春礼指出,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的建设方面,中科院已有相应的布局,可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相关工作向黑龙江扩展。在十大工程建设方面,中科院可以集成院内相关优势科研力量,结合地方需求,为黑龙江省提供技术支撑。白春礼表示,长春“中俄科技园”的建设经验将为在黑龙江推进与俄罗斯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中科院愿意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为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计划提供咨询。
作为中国科学院驻黑龙江省的唯一研究机构,我所早在80年代末就开展了农业生态研究,在黑土农业生态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基地,具有鲜明的农业综合研究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北纬45°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知识创新工程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统一的创新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共谋发展、协力创新的局面已经形成。按照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我所多年来一直与地方紧密合作,开展区域农业的综合发展研究。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黑龙江省分别建立了哈尔滨、海伦、双城、同江、宾县等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对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推广应用了20余项综合性科技成果。
目前我所的区域农业研究工作,面向国家粮食战略需求,立足于我国最具农业生产潜力的黑土地,针对东北区土壤退化严重、肥力下降、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等问题,以黑土和主栽作物大豆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生态学、土壤学以及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开展黑土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生产力,黑土退化机理,大豆连作减产控制,产量生理及主要病虫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研究,设计高产种植方式,发展大豆生态育种,培育双高大豆品品种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和技术示范,解决障碍黑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在黑龙江省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工程之前,我所就以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为技术依托,在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的支持下,在海伦建立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5000亩,平川耕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10000亩,落实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土壤肥沃耕层的构建专利技术,快速提升严重侵蚀土壤生产力技术,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大豆新品种东生2号和东生3号,玉米大豆精准施肥技术,生物防治大豆根部病害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原理的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技术,新型大豆种衣剂和连作大豆叶面调节剂等10余项新技术,通过技术集成配套,创建了玉米大豆“双增一高”模式(增地力增产量和高效益)和粮草轮作与奶牛一体化产业技术模式。这些新技术得到当地农户和乡镇领导的好评。预计基于“耕地保育与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系列技术,可在海伦市推广242万亩,并将在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的5个示范点,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将为黑龙经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