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东北地理所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为核心站的中国科学院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寒温带)、中国科学院兴凯湖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 中温带)、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 中温带)、中国科学院盘锦双台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暖温带),形成了覆盖东北地区主要温度带和湿地类型的野外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该平台以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要素和主要生态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从不同时空尺度认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影响下不同气候带湿地关键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响应及区域效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为东北生态建设及国家湿地保护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与技术支撑。
二、目的
(1)明确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过程及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的表征;
(2)系统认知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过程与格局的变化规律与趋势;
(3)建立退化湿地恢复、保育技术与管理途径,并进行试验示范。为区域湿地保育、资源合理利用及应对全球变化等提供可靠的动态基础数据、理论依据与关键技术。
三、核心任务
(1)综合观测与研究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因素及生态系统内部因素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趋势。
(2)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过程及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表征,系统认识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过程与格局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管理途径,进行试验示范。
(3)为区域湿地保育、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全球变化等提供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措施。
四、长期研究计划
(1)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样带研究
基于对不同类型冻土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及野外控制实验,重点研究不同温度梯度下植物及土壤C、N养分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2)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通过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水分及温度的长期定位观测,重点开展土壤氮的可利用变化及其对湿地植物地下及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环境枯落物的分解特征和周转速率的差异、与氮可利用性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3)湿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与耦合研究
结合对冻土退化过程中,不同类型冻土区冻融时间和冻融深度的长期对比观测数据,研究NEE、CH4、N2O排放规律、枯落物分解过程和细根周转的差异、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以及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组成、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