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通知
变化环境下湿地演变机制与适应策略研讨会暨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
时 间:2015年8月27-28日
会议地点:吉林省长春市
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一、会议背景及简介
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到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变化使得生态系统的组分性状、结构关系和分布格局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并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 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扰通过系统弹性产生系统演变响应和适应性。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还具有分布广泛性、类型多样性、系统结构和形成演化的复杂性等特征,在维持区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都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湿地。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中国大陆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体系统之间的过渡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性和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近10年来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0.9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年均减少率为0.97%。现有湿地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伴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和人类干扰的加剧,湿地调节、供给和支持严重下降,已经对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威胁到了我国的生态和粮食安全,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类型组成和分布格局对环境变化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响应和适应特征。我国已经划定了“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这条红线既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保障线”。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响应、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和保护、恢复等管理研究,任重道远。
环境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响应与适应性研究,受到国际相关学科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响应和综合适应、适应气候变化的湿地管理技术与示范等方面也相继开展着许多工作,为构建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与管理范式。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交流国内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不同研究领域的进展,探讨湿地形成演变及其结构功能差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和资源动态调查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演变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关系,湿地脆弱性和稳定性评价,湿地系统响应与适应机制,湿地恢复的技术、方法、过程与监测,湿地功能和与价值评估,适应性管理的理论与策略等关键研究内容,研讨我国该领域研究和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确该领域的主导学生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进而提高新时期环境变化下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水平及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及价值,为我国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及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我国湿地学研究的理论突破和湿地保护管理事业发展。
二、大会组织委员会
大会主席: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
刘兴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院士
副主席:
严承高,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何兴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所长/研究员
吕宪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陈克林,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研究员
盛连喜,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
王艳芬,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野乔,美国罗得岛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正方,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谢 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崔保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姜加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林光辉,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
吴正方,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谢 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崔保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姜加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林光辉,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委 员(拼音排序):
卜兆君,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蔡庆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求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
范航清,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 抒,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何春光,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何池全,上海大学,教授
洪剑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胡远满,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
介冬梅,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雷富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姜加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李 博,复旦大学生命学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主任/教授
李 伟,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刘景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刘京涛,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倪宏伟,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钱法文,中国林科院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员
宋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田 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教授
仝 川,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教授
王 炜,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王慧中,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执行院长/教授
王升忠, 东北师范大学,副处长/教授
王学雷,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晓磊, 北京大学,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教授
严重玲,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阎百兴,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于 丹, 武汉大学生命学院,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观测站,站长/教授
于洪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教授
于君宝,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张明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迎梅,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处长/教授
张正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章光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大会秘书长:
姜 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处长/研究员
jiangm@iga.ac.cn; 0431-85542366; 13943009109
卜兆君,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buzhaojun@nenu.edu.cn;13610700490
武海涛,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wuhaitao@iga.ac.cn; 0431-85542272; 13944942496
三、会议论坛主题
主题一:湿地景观演变及湿地资源调查监测
主题二:环境梯度下的湿地形成演化及其结构功能差异
主题三: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机制
主题四: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及策略
主题五:湿地恢复:原理、技术、方法、过程
主题六: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与价值评估
四、 会议组织形式
1.会议采取大会特邀报告、专题讨论、研究生论坛、墙报展示和现场考察等形式,邀请专家和主管部门领导作特邀报告;
2.按会议主题设专题讨论(将根据论文征集情况予以调整);
3.将遴选提交的会议论文,推荐在《湿地科学》期刊出版;
4.会议的研究生论坛将评选出10篇优秀青年论文和5个优秀报告,其中参评论文必须是提交大会的全文。
5.会议专题讨论发言每个报告时间为15分钟,讨论5分钟。现场报告使用 PowerPoint。
五、会议时间、地点和食宿安排与费用
会议时间:2015年8月27~30日,会期4天, 8月26日报到;
29-30日考察吉林西部向海、莫莫格湿地;吉林东部长白山泥炭及火山湿地;兴凯湖湖泊湿地。
会议期间住宿费、餐费、考察费自理。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报名。
会议地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四楼报告厅
住宿宾馆:长春会展中心:300元/天; 东北地理所专家公寓:200元/天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政编码:130102
传 真:0431-85542298
联 系 人:娄晓楠, 朱金花
会议邮箱: louxiaonan@iga.ac.cn;zhujh@iga.ac.cn; 电话:0431-85542274; 13500886436
请将确定的会议论文和大会专题报告题目(请参考会议论坛主题)以及所需要的旅馆等信息按下列回执表一并填写好,并请于2014年7月30日之前提交到会务组邮箱。
参会回执
带队人信息: 姓名、职务、工作单位 电话、手机、E-mail、地址 墙报题目 专题报告题目 随行人员信息: 人数: 姓名、职务、工作单位 电话、手机、E-mail、地址 墙报题目、专题报告题目 选择宾馆情况: 宾馆名称及房间数量(请在相应的o内划ü) o会展中心大酒店 o标间 o数量 是否合住(o是o否)o大床房o数量 o东北所专家公寓 o标间 o数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