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盐碱化环境下,有害蓝藻水华发生跟“它”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一、低浓度碱性盐胁迫(EC = 2.5 mS/cm) 提高了M.aeruginosa光合色素和蛋白质含量,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中浓度碱性盐胁迫 (EC = 5.0 mS/cm) 进一步提高了M.aeruginosa光合色素含量,激活了细胞的保护机制来抵抗碱性盐胁迫,使M. aeruginosa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细胞超微结构未受到影响;高浓度碱性盐胁迫 (EC=7.5 mS/cm) 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对M.aeruginosa产生细胞毒性,显著 (p < 0.05) 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碱性盐胁迫对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生长和产毒的影响。(受访者供图)
二、碱性盐胁迫可促进M.aeruginosa胞内外MC-LR的合成,低浓度碱性盐胁迫条件下胞内MC-LR含量最高,而高浓度碱性盐胁迫条件下胞外MC-LR含量最高,上调的mcyH基因通过促进胞内主动运输加剧了胞内MC-LR向胞外的释放。本研究为盐碱化环境下有害蓝藻水华发生和MC-LR污染风险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于婧为第一作者,祝惠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和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共同资助。(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责任编辑: 何沛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