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调研东北地理所辽河源基地
8月10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到中国科学院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辽河源基地”)就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调研。巴音朝鲁详细了解基地生态农业创新技术孵化、传统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辽河源基地主任宋凤斌研究员进行了工作汇报。
宋凤斌简要汇报了2017年中国科学院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建立,以及依托于该基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2019年得到中国科学院批复的背景及定位与目标。
盛夏时节,辽河源流域稻浪滚滚,玫瑰飘香。几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巴音朝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让吉林的江河湖泊更洁净、更健康、更美丽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与辽源市和东辽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而且保持密切沟通、真诚合作,践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新思想,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共同组织实施东辽河源头辽河源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宋凤斌重点汇报了东北地理所对东辽河流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系统内20余家单位,引进集成应用60余项生态农业创新技术,重点选用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作物新品种、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以及作物轮作与间套作技术,在东辽河流域构建了以矮秆密植作物为核心的粮豆轮作模式——大豆-小麦(麦后复播饲料油菜)-矮秆高粱。这是一种集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致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尤其它是控制农田水土流失、遏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东辽河流域黑土地这一“耕地中大熊猫”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东辽河流域,也适用于吉林省其他流域,比如松花江流域,饮马河流域等。巴音朝鲁对此模式十分感兴趣,带领大家到田间详细查看模式中的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他非常高兴地走进大豆田间,详细询问大豆的品种特性、群体构成及产量与效益情况,拨开封垄的大豆植株查看大豆结荚情况,并与李悦副省长频频交换意见,李悦表示2021年吉林省要扩大优质大豆种植面积;巴音朝鲁看到矮秆密植高粱整齐的群体、微微泛红的高粱穗,尤其在了解到种植高粱节肥减药的生态环保效应和不亚于玉米的经济收入时非常高兴;在200亩多季玫瑰田间,巴音朝鲁详细了解基地种植多季玫瑰的初衷,对玫瑰的观赏价值、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及保持水土的生态环保功效大加赞赏。
在田间考察途中,巴音朝鲁对大家说,今天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集成了多项生态农业创新技术的作物生产模式,辽源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意义重大。辽源市委书记柴伟补充到,中科院为我们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与技术支撑。东北地理所党委书记苏阳介绍了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情况。
结合调研,巴音朝鲁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吉林省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记总书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向科技要产量,向融合要效益。
巴音朝鲁在离开基地前认真的嘱咐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为加快推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胡家福,吉林省副省长李悦,吉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主任郭树峰,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孙铁,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海峰,吉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王珂,吉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张诚,吉林省委办公厅专职督查员满永刚,辽源市委书记柴伟,辽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弘,东北地理所党委书记苏阳等陪同调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