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深度参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系列活动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中国作为东道国组织了大会开幕式、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湿地成就展、中国系列边会,并正式通过了凝聚各方共识、展示全球意愿的《武汉宣言》。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相关科研人员应邀参加了大会开幕式,主办和联合承办了“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湿地重要成果发布”、“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与管理”和“全球湿地遥感制图与可持续发展”3场东道国系列活动,并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程支撑了“大兴安岭湿地生态保护 ‘中国图强湿地论坛’ ”活动。研究所科研人员还应邀参加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发展”、“湿地保护网络论坛”、“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与修复国际研讨会”、“科技支撑湿地生态保护及国际履约”等10场系列边会,学术报告19人次。
11月5-7日,大会开幕式期间,吕宪国研究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访,介绍了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以来的主要成就,阐述了中国强调湿地的整体性和全方位保护,把保护的责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这使得湿地保护成效显著;中国先后成立了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湿地保护标准化委员会,从顶层上强化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重视,支撑了中国湿地保护的科学需求,同时发布了多项湿地保护修复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中国还是全球唯一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摸清了湿地资源家底和实际变化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系统而科学的湿地管理,将是中国为全球提供的宝贵经验。
11月8日-13日大会组织了20场次东道国活动。11月8日,东北地理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组织了“大兴安岭湿地生态保护‘中国图强湿地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培武研究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刘忠新总工程师参加了现场会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李琰做了会议致辞,表达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和东北地理所对全球湿地和大兴安岭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对边会的召开表示了祝贺。研究所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武海涛副所长主持了论坛。祝惠研究员、王宪伟副研究员、高传宇副研究员分别围绕东北寒区人工湿地构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扰动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碳库累积过程响应等开展了深入交流。
11月8日,武海涛研究员作为访谈嘉宾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研讨会”上,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和协同发展进行了观点访谈和交流互动。刘波高级工程师在“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发展”边会上,介绍了基于标本信息的典型湿地植物判定技术。
11月9日,姜明作为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专家组组长,应邀在“湿地保护网络论坛”边会上,做了题为“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成效及进展”的发言,介绍了黑龙江流域湿地分布,指出湿地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潜在变化,表概述了黑龙江流域湿地网络于2019年成立后,协调统筹多方力量共同开展保护行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湿地,稳步开展“双碳”行动,积极构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湿地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未来会加强科技投入,建立湿地补偿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开展区域内外项目合作等。
11月10日,吕宪国在“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边会期间,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基本特征与修复案例,探讨了东北小微湿地形成原因、驱动机制及其多种生态功能,并建议从景观尺度合理优化配置小微湿地,保障农林牧渔产业可持续及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三生融合的综合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日,吕宪国应邀还在“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与修复国际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湿地恢复”的主旨报告。安雨副研究员在此寒地湿地边会上,介绍了松嫩平原扁秆荆三棱群落恢复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11月10日,东北地理所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共同主办了“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重要湿地成果发布”研讨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做了会议致辞,表达了对边会的召开和系列成果发布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对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姜明、武海涛、祝惠分别主持了会议的专家访谈、学术报告等环节。姜明、于子成研究员围绕中国泥炭地的变化及适应性管理策略、全球泥炭地碳动态等主题做特邀报告,系统介绍国内外泥炭地保护与恢复研究情况和主要进展,引起与会专家的热议。成果发布阶段,刘波、神祥金副研究员分别代表编写组参加了《中国沼泽志》(第二版)、《生态学透视:湿地生态学》等我国湿地领域重要成果的新书揭幕仪式。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理事单位交流环节,王国栋副研究员介绍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进展。
11月12日,武海涛应邀在“科技支撑湿地生态保护及国际履约论坛”上,做了题为“沼泽湿地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的大会报告,并作为访谈嘉宾就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开展了战略研讨。吕宪国在东北地理所联合承办的“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与管理”边会上,做了题为“三江平原退化沼泽湿地恢复”的专题讲座; 在国家重要湿地边会上,《湿地科学》编辑王景对期刊进行了推介,并系统介绍了期刊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态势,并就当前的关心湿地期刊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
11月13日,在东北地理所联合主办的“全球湿地遥感制图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上,副所长王宗明研究员致辞并主持专题研讨会,毛德华研究员做了题为“遥感大数据支撑下的全球湿地制图”的学术报告。
大会期间,我所主办和承办的系列边会活动被CCTV、国家林草局网站、中国网、科学网、中国绿色时报、长江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得到湿地保护与恢复领域专家学者、相关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东北地理所作为我国专门从事湿地保护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围绕湿地科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创建了我国沼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系统开展全国沼泽资源调查和重要生态效益评估,揭示我国沼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首次实现了中高纬度湿地景观格局重建。牵头建立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湿地研究联盟、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等研究平台。此次深度参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东北地理所在我国湿地保护领域中学术引领、研究平台、咨询智库的战略性作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