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郑凯杰:让大豆真正实现“中国产”
走进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略显昏暗的办公楼里,只有各类机器的嗡鸣声格外分明。初见郑凯杰,她刚刚从实验田里赶回来,微微发黄的白大褂上还挂着些许泥土。她笑着打招呼,把记者让进了办公室,亲和力十足。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性格里透着一股爽朗,爱唱歌、爱跳舞、爱运动的阳光“85后”,是一个整天与大豆打交道的人。面对当下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且竞争力较弱的不利局面,郑凯杰留学归国后毅然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从单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转变为“实验室+大田”的模式,始终朝着让大豆真正实现“中国产”的目标努力着。
不负爷爷嘱托
毅然回国发展
很多人不知道,郑凯杰其实是已故的郑德荣先生的孙女。每次回忆起爷爷,她都难掩悲伤。
“从小,我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感受最深的是他一辈子视事业如生命,坚定执着地追寻真理、探究学问、教书育人。”郑凯杰说道。“爷爷教育我要热爱祖国、热爱党。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经常随手拿起一本有关党史、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材料,让我读给他听,考我认字,还给我讲了许多的革命故事。虽然那时候我有的字还不认识,对文献材料或革命故事也没有深刻的理解,但这些对我人生的选择、三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时入党名额很少,但我还是在大学二年级就凭优异表现入了党,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说到这些,郑凯杰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色,她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
2015年,郑凯杰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公派留学项目资助,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一年。她回忆说在出国前夕,爷爷就时常叮嘱她,出去一定要多学习、多交流,增长见识,提高专业水平,而等到留学期满,即使国外的待遇比国内再好,也要回国,要把自己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来。“我回国后,跟爷爷谈起在国外的见闻和我发表的论文,他非常高兴,依然不忘嘱咐我踏实学习,不断进步,为祖国的科研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郑德荣先生临终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交待给学生的,“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他并没有给家人留下遗言。“但爷爷给我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我要将爷爷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郑凯杰说。
改变研究方向
挑战大豆难题
众所周知,大豆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大豆蛋白是人类和动物所需最理想的蛋白,一方面,蛋白质对人体健康很重要,很多医生会建议多吃豆制品来补充。另一方面,在畜牧业中,榨油后的豆粕是非常重要的饲料原料,蛋白质含量高达30%至50%。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决定了我国肉禽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品质。
郑凯杰研究生期间是在教育部分子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从事的是拟南芥生长素信号通路和表皮毛发生的相关研究,拟南芥是一种模式植物,类似于医学研究中的小白鼠,属于基础性研究。但她在留学回国博士毕业后,却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了现在的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团队,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变成了大豆。
“作出这一选择主要是因为希望能把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联系的更紧密,使成果能够更好的得到应用,真正为解决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谈及理由,郑凯杰这样说道。研究方向的改变使她从实验室进入大田,真正像农民一样亲自播种、收割。
一直以来,我国大豆产量不足,出油率低,对外国大豆依赖很高,这也成为了科研人员们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研究期间,郑凯杰的团队也无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在实验室建立的初期,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如搭建植物培养室,从水电通风到植物培养灯的定制,全都要亲自设计和建造。而在科研中更大的困难还是实验周期长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北方一年只能种植一茬大豆,即使在植物培养室中,也只能种植两茬,而很多的实验材料需要一代一代的筛选,少则三、四代,多则十几代,光是准备实验材料平均就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如果这中间再遇到其他困难或差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你有耐心,耐得住寂寞。就算这些顺利进行,还要面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虽然在着手实验时对结果有一定的预期,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郑凯杰说:“如果运气好与我们的结果相符,会很开心,或者虽然不相符但发现了其他很有意思的规律也是不错的。不过有些时候结果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我也会有些沮丧,但这不正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吗?反而会让你有更大的动力。”
追寻科研精神
坚韧不拔探索
科研的过程漫长且枯燥,所有取得的成果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郑凯杰的白大褂已经微微泛黄,她却毫不在意,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上,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她说:“科研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从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科研工作者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拓创新,在繁华的都市要能耐得住寂寞与平凡,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挑战,坚韧不拔地不断探索,而这些都源于对科研事业纯粹的热爱。”
郑凯杰在留学期间和参加工作后,先后主持了吉林省青年托举工程项目,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美国能源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她发表了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0,多次参加国内外高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分享科研成果;她所在的团队选育“东生”系列大豆品种14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亩,增产大豆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郑凯杰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风、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
在科研路上,郑凯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坦言,不管取得什么成绩,不管未来如何,自己的初衷都不会改变,“希望广大像我一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都能把个人事业与党和国家事业融为一体,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国梦融为一体,努力的、脚踏实地的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