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走进中科院感受生态科普:原来科学这么接“地气”
新华社长春5月21日电(记者金津秀)“黑乎乎的土壤其实五颜六色”“每一克土潜藏几十亿个‘神秘部队’”……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讲堂,副研究员宋艳宇手握一把土讲解着,“科学不只在高精尖仪器中,也在脚下的泥土里。”
中科院地理所园区内,学生们观察学习植物。新华社记者金津秀摄
自2001年起,每年5月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18、19日,中国科学院迎来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早上八点刚过,地理所园区内就有师生和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在园林树丛间近距离体验生态科普。
“老师,这个叫苜蓿,可不是木须柿子里吃的木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踏查,来自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学校的魏璐羽俨然成了一名植物学家,她把科研人员讲解的内容一一记下,再通过微信和生物老师进行图文互动。大自然成了课堂,学生成了老师,这节别样的生物课让她和同学们倍感新奇。“回去还要好好梳理笔记,科普给更多的小伙伴。”她说。
科研人员为中小学生解开土壤的秘密。新华社记者金津秀摄
“科学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观念。”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英才学校副校长戴汝龙认为,科普走进校园、走进大众,除了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培养科学思维,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科学。
中国湿地植物标本馆高级工程师刘波是这些孩子们眼里的“网红”老师。过去六年间,他在长春多所中小学进行“巡回演出”近30场。随着近几年开展更多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从前人们眼里生涩难懂的科学如今变得妙趣横生。
“也许是航母上的一颗钉,也许是树林里的一片叶,总会有一颗科学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刘波望着台下正在体验制作植物标本的学生们说。
“让科学走进生活。”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崔明星表示,通过中科院等资源平台,为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讲和展示活动,可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
体验制作植物标本。新华社记者金津秀摄
据了解,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19-26日举行,3500余个科研机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向公众开放。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百余个院属单位举办,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性重要科普品牌活动。
编辑:张柏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