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武海涛:研究湿地生态 保护湿地资源
因为要经常下乡,一身迷彩装是武海涛平时在野外的标准打扮,再加上被晒得黝黑的面庞,乍一看,很难把他和“专家”联系在一起。不过,谈起湿地生态及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武海涛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专家范儿”立刻显现。
武海涛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等基础研究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等应用研究。
武海涛从读研开始,15年来,一直从事湿地生态的研究,“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武海涛说,“现在,我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越来越热爱,对此项生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更加深入。”
湿地研究:国内率先关注无脊椎动物与湿地关系
湿地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不外乎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各种生物、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而在武海涛的眼里,湿地是一个神秘的、挖之不绝的大宝藏。“湿地作为全球三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对维系全球生态安全,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受到全球的关注。那么,湿地的生态功能是怎么形成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发生明显变化的环境效应如何?”在武海涛的眼里,湿地带给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众多问题中,武海涛选择了往往不受重视的无脊椎动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系统结构要素与湿地生态功能间的关系。
要研究湿地,就要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为了获取第一手样品和数据资料,武海涛每年都要开展长期的野外调查、观测和控制实验,并要在实验室进行各种样品的处理、分析测试和模拟实验。“由于野外工作的季节性很强,需要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定期跟踪。再加上东北生长季短的原因,观测基本要间隔性地覆盖整个生长季,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和研究生们一起进行连续几周的观测。”武海涛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艰辛的努力,武海涛收获了丰富的业绩。他近年主持承担湿地项目课题10余项,主要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GEF国际湿地项目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书籍6部。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作为研究骨干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个人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2018年度吉林省青年科技奖。
在理论创新方面,武海涛依托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开展了湿地水文连通与生物连通的耦合关系研究。国内率先论证了沼泽湿地无脊椎动物的水陆兼性组成特征,深化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丰富了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研究领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是公益性基础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像物理化学技术的转换来得那么快。一般来说,指导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要通过揭示湿地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判定湿地生物恢复的重点和方向。”武海涛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深入认识到了湿地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创新研究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脚踏实地、不断探索。
湿地保护:有效指导湿地恢复、重建和管理
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对于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湿地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武海涛说。作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委员,武海涛每年都要参加全国不同省份的湿地调查、指导和验收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也有效地将自己的研究和湿地的管理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有现实指导作用。”武海涛说。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武海涛积极参与国际重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编写了《中国湿地资源》(总卷)的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成为目前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指导材料。结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当前退耕还湿大面积开展的现实,武海涛研发和示范了退化淡水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技术,并在县域尺度开展综合示范。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效的环境指示生物、恢复湿地食物网完整性评价等,构建了湿地恢复效果评价方法体系。他的相关发明技术成果,有效指导了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恢复和管理。
“一直在奔跑中,和时间竞赛,和自己竞赛!”这是武海涛最近发的一则朋友圈信息。确实,在湿地生态研究的领域里,武海涛一直在奔跑中、努力中。谈起这么多年的工作感悟,他说:“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基础研究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要不怕辛苦,深入到一线去发现问题,从科学现象和现实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