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学习强国】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昔日“不毛地” 今朝“米粮仓”——吉林省盐碱地改良利用纪实

来源:学习强国

来源:学习强国   |  发布时间:2022-08-07   |  【 大  中  小 】

  吉林省西部,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在那里,黑土地和盐碱地穿插分布,就像大地上的黑白花纹。

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项目现场 方向辉 摄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将越来越多的昔日“不毛地”,变成了“米粮仓”。盐碱地改良利用,正逐渐成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新增长极。

  “疙瘩地”变身高标准农田 

  嫩江,在大安市流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如同把这片广袤平原揽在怀中。盛夏,行驶在大安的原野,车窗外,蓝天白云下的景象不断切换:白花花的盐碱地、水鸟嬉戏的湿地、抽穗的玉米、绿色的稻浪……

  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村民曲卫杰刚从稻田里回来,脸上堆满笑容地说道:“从稻子的长势来看,大丰收指日可待。”

  曾经的贫困村民乐村,2021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相比过去,村民生活、村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源自2016年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曲卫杰家有百余亩地,面积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能长作物的地和不毛之地穿插分布,被当地人称为“疙瘩地”。这种“疙瘩地”至少有一半是没产量的。对于土地上这一块块难看的“癣斑”,民乐村的村民心中有无可奈何的痛。

  “起初,有些村民不愿意整治土地,他们不相信能把盐碱地治理好。”曲卫杰说,村民们也曾尝试过改良盐碱地,但都失败了。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到来,让村里人看到了希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如今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事实。

  该项目将1.5万亩盐碱地改良为水田,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粮食亩产超1200斤。项目还实施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的‘疙瘩地’都变成了规整的水田,适合规模化耕作,除了自家的地,我又承包了100多亩,最近几年,年年丰收。过去每年只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现在每年能收入25万元左右。”曲卫杰说,村集体还将7000多亩水田通过政府平台公开发包,租期10年,一次性收入17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

吉林省大安市的盐碱地改良为水田 方向辉 摄

  民乐村是吉林省盐碱地改良的成功案例之一。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改良工作,确立了全省土地整理和盐碱地改良的策略,实施了生态水利、西部土地整理、河湖连通等多个工程项目,改善了吉林西部的农业生产条件。自2000年吉林实施土地整治以来,全省共治理盐碱地近210万亩。“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118个,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农安县和四平市双辽市,新增耕地66.7万亩,占全省同期新增耕地数量的81.8%。

  盐碱地改良助力生态文明 

  在位于新平安镇的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看到,已完成施工的稻田一片深绿,田边沟渠里鱼群游弋,空中不时有鸟群飞过,俨然是一片人工湿地。

  “过去这里除了零星分布的几片旱田,大部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风一吹,满天土,啥也看不见。村里房屋建得散乱,很多都是土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很差。”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唐海峰介绍,如今,盐碱地改良正由单一的开发整理模式向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转变。

  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根据新平安镇土地资源禀赋,对平安村、长和村和长明村3个村10万余亩土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的原则,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计划新增耕地4.58万亩,旱田改水田1.77万亩,治理退化草原0.89万亩,新增林地0.15万亩。

在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成的水田上,水稻长势良好 方向辉 摄

  项目引进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农业与植被建设技术,选择在重度盐碱地开展原土旱田开发和造林试验示范。目前,项目区根层土壤盐分和pH值大幅降低,旱田施过有机肥的试验区玉米长势良好,种植的柳树成活率达到98%。不远处,几栋高层住宅楼已经封顶。唐海峰介绍,那是配套实施的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和建设的牧业小区,已安置村民1042人。

  吉林省西部的白城等地,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是白鹤等大型水禽、涉禽往来于西伯利亚与大洋洲的驿站。过去,由于土地盐碱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候鸟选择了绕道而行。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盐碱地改良和生态治理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吉林西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白鹤回来了,东方白鹳、疣鼻天鹅等也回来了。

  藏粮于技的“比武擂台” 

  在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记者看到绿油油的稻田里立着几个大字:吉林大安盐碱地治理比武现场。负责管护的工作人员正在田间忙碌,看来,这场“科技比武”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多年来,诸多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大安地区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均有成功案例。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此集中设立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旨在搭建一个藏粮于技的“比武擂台”,在基础条件相对一致的土地上比试各自的改良技术。22条农渠将项目区分成10个改良区(9个水田改良区,1个旱田区)。9家企业分别在不同改良区内试种,在水利、物理等指标趋于一致的条件下,对比9家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化学改良剂在不同施肥量下对产量提升的效果,系统总结盐碱地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为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经验。

  今年3月开始试种,6月15日完成全面种植。9家企业各显神通,例如:清华大学旗下的华清农业,采用自主研发的利用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合二为一;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现代微生物综合技术,解决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顽固性返盐碱问题;北京中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了优质耕作层工程化快速构建技术,等等。

  记者看到,在华清农业的试验田里,插秧40天的水稻已长到半米多高。王长志介绍,水稻品种为松辽五号,如今一株已分蘖成30株,每株预估能产150粒米,今年亩产量能达1100斤。

  多家单位在吉林坚持不懈地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和路径,形成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在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记者见到了带领团队在此深耕近20年的研究员梁正伟。他们关于盐碱地改良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吉林省大安市的盐碱地,现已改良成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方向辉 摄

  “我们围绕东北苏打盐碱地大规模开发过程中缺乏抗逆品种,导致有水也难以成功种稻等重大科技难题,提出了‘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重度盐碱地快速改良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了物理化学同步快速改良技术,研发出抗逆品种配套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利用的‘大安模式’。”梁正伟说,吉林省西部引水工程的实施,使这里水资源变得丰富,盐碱地综合利用优势明显,盐碱化耕地产能提升潜力巨大。

  如今,越来越多致力于盐碱地改良的科研人员,正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这片大地上,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路涛 程秀娟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