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吉春耕新 | 培育高产耐密耐盐碱突破性品种 良种覆盖率100%
眼下,正值春耕春管关键节点。如何心怀“国之大者”、更好守护粮食安全?“新质生产力”为春耕提“智”增“数”提供了新思路。让新质生产力走进田间地头,实现与春耕春种的“双向奔赴”,将为农业现代化碰撞出更多机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系列报道《吉春耕新•吉林春耕里的新质生产力》。今天推出第一期《培育高产耐密耐盐碱突破性品种 良种覆盖率10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吉林省加快种业振兴发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农科院技术力量,支持科企合作联合育种攻关。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提升制种产能,提高品种品质。建设公主岭、洮南等高标准制种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到8家。
坐落于公主岭市的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种业产业园内,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经风筛、灌袋、包装等流水作业后,走向市场。近年来,公主岭市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工程,种子企业自主繁育的玉米品种410个、水稻品种155个、大豆品种48个,形成了“公主岭种子”品牌。目前,该市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55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4家、种子经营门店600多家,年生产经营种子1.4亿斤以上,成为东北种子集散地。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研究员们正在用自动化育种设备对大豆植株进行扫描,分析大豆基因类型。向盐碱地要产量,他们用各种方式提升大豆耐盐碱能力,不断试验、淘汰。建成了四十万个株系的大豆突变体种质资源库和大豆多基因聚合技术平台,以及加速育种的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2021年,团队选育的首个耐盐碱大豆品种东生118通过审定。
“我们想培育能在盐碱地上生长的大豆。我们把耐盐碱的模块聚集在一起,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的手段培育出耐盐碱大豆品种。利用这些盐碱地资源,提高大豆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守冬说道。
吉林省农业农村部门优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6个主导品种供农户选择。在吉林省农科院的大豆育种实验室,研究员们正在培育新的耐盐碱大豆品种,目前,已经有十多个耐盐碱品种在吉林西部成功进行了推广种植。
“通过种植耐盐碱大豆,大豆有固氮的能力,可以把氮肥固定到土壤当中。通过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这样有机质含量也上去了,土壤的氮含量也上去了,我们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贫瘠问题。对土壤的改良、农民的增收是千秋万代的好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红梅说。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年推广大豆面积约80万亩,通过耐盐碱品种推广应用,农民每亩增收130元,年累计增收1.04亿元。2024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落实任务,在西部盐碱区增加大豆推广面积40万亩。今年,吉林省选育更多高产耐密耐盐碱突破性品种,推广应用高产耐密玉米、高产高油大豆204万亩,良种覆盖率10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