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他们为东北黑土健康管理开班授课
种植户观摩现场。沈春蕾/摄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去年我们购置了这台条耕机后,1050亩耕地只需雇3个人,每人每年干15天,基本就可以完成一年的农活。一年时间,这台机器的成本差不多就可以收回来。”近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种粮户梁国义告诉《中国科学报》。
日前,单产提升型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在松原市前郭县查干湖镇图那噶村大宝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基地开班,吸引了周边多个县和村的种粮户前来观摩学习,梁国义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高级工程师敖曼指挥机手操作新型免耕精量播种机、条耕机、扫茬机、全方位深松机等农机开展作业,并向观摩人员详细讲解了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秸秆覆盖垄作扫茬技术等,解答当地种植户提出的相关问题。
同期,围绕“如何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土壤健康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保护性耕作装备的用途有哪些”等主题,耕地健康学术前沿战略研讨会在东北地理所举办。
此次,东北地理所与前郭县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遥感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新型农机、农技、农艺技术集成叠加,形成支撑县域黑土地保育、产能提升的现代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来自吉林省多个市县农机管理总站、农机服务中心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保护性工作示范推广经验和技术。
作为此次会议活动的承办方之一,东北地理所近年来为黑土保护与粮食产量稳定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敖曼告诉《中国科学报》:“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是团队研发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中农户认可度高,特别是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结合使节水增产效果更显著。在东北黑土地推广实施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和新型农机后,示范户不仅降低了种地成本,每公顷还可平均增产2000~3000斤。”
敖曼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这样的培训班,培训没有专门的讲解稿,都是看到什么就讲什么,种植户问什么就答什么。
东北地理所研究员贾仲君介绍,东北地理所积极配合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实施,助力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大幅增加。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贾仲君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和培训,促进保护性耕作从政府引导向农户自发推广应用转变,实现东北粮仓的用养结合型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4-04-17 第3版 领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