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广播电视台】“保护”“增产”两手抓,吉林大地农事新
北方四月,春意正浓。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广袤的吉林大地上,备春耕生产越发紧锣密鼓。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农资市场里优质种子化肥销售火爆······繁忙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单产提升型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现场展示活动在前郭县拉开帷幕。
在前郭县查干湖镇大宝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基地,十多台保护性耕作专用农机一字排开,次第发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敖曼结合多种单产提升型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这些农机的性能用途等进行详细讲解。“保护性耕作一定要往单产提升上发展,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示范推广。”
十六年前,敖曼所在的科研团队研发生产了我省乃至全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从那时起,保护性耕作开始在省内各地逐步推广。而在此次展示活动中,敖曼向来到现场的近百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等着重介绍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和条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条带耕作技术是我们团队2018年提出来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它将传统耕作和保性耕作的优势相结合,解决了原有的保性耕作在秸秆覆盖之后地温低,种子落在秸秆上出苗质量差,产量不稳的风险,且适合于绝大多数的玉米产区,目前推广面积达到了800万亩。2020年,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它更加适合像吉林西部这样有水浇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对于敖曼说的这项技术,专程从乾安县赶来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伟听的格外认真。事实上,他所在合作社去年便尝试引进了条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首次种植15公顷,亩产达到吨粮,增产约20%。
“三年内要把我们服务的1200公顷土地全部推行条耕水肥一体化,保守估算每公顷增产两吨,总共就能增加2400吨,相当于150公顷土地的产量,产值增加约500万元。”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土地保护,增产增收的经济账后,高伟对新技术的信心更足。
现场展示结束后,他又参加了单产提升型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这种先看效果,再讲理论的农技推广方式让高伟和所有在备耕关键期来到这里的新农人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及现场展示活动由中国土壤学会、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等单位协办,着实给正处于备耕春耕关键时期的吉林增添了不小的助力。
前郭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毛海军介绍了当地多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成效,感慨颇多。“作为农机推广部门,我们一手托几家。既要了解农户诉求,也要了解市场销售方向,还要时刻关注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因此,要提高服务意识,做好桥梁纽带,把适应市场需求的好技术送到广大农户身边。让他们学得会、用得上,收得多!”
从展示现场到培训会场,每个人都在兴奋地讨论着“保护”与“增产”的话题,分享着“鱼与熊掌”兼得的感受。接收着来自各方的咨询和反馈,敖曼和科研团队也更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下一步,我们会努力让技术更加集成化、系统化、简易化、精准化。在示范和推广方面,希望能够与各方携手,在每一个乡镇,甚至每一个村建立示范点,形成一个网络,建起农机、农技、植保等相关部门真正相融合的示范推广体系。”
记者、编辑:赵孟秋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