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为耕地做“体检”开“处方” 中国团队科技创新守护“黑土粮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4-10-11   |  【 大  中  小 】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0%,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黑土粮仓”,如何实现其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广受关注。

  科技会战:“体检开方”守护“黑土粮仓”

  中国已将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动“揭榜挂帅”,并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针对“变薄”“变瘦”“变硬”等各类黑土地退化“疑难杂症”开展科研攻关,“对症下药”保障“耕地中的大熊猫”健康,守护“黑土粮仓”。

  其中,“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水稻土和白浆土质量与产能提升三江示范区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所)科研团队领衔28家单位140多位科研人员,与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曙光农场等强强联合,通过类似CT扫描对黑土地进行“体检”,为目标地块精细“画像”开出“处方”,并开展试验示范与应用推广,现已打造出适合于三江平原且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即“三江模式”。

友谊农场“万亩大地号”上,农机进行作物收割作业,场面壮观。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2024年秋收时节,被誉为“天下第一农场”的友谊农场满目金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带领团队穿梭于玉米地和水稻田,仔细查看研究示范区作物收成和样方土壤情况。

  他说,三江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但存在由于土壤障碍、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内涝耕地面积大、低温冷凉,限制地力与产能提升;农业时空基础数据匮乏,限制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规模水田开发导致地下水季节性下降、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生态安全,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为此开展针对性研究攻关,因地制宜推出“三江模式”系统解决方案。

  “三江模式”:黑土地智能化保护范式

  刘焕军指出,“三江模式”概括而言即黑土地智能化保护范式,其建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系统解决方案与集成样板,实现多学科/全环节/全链条系统实现土壤障碍消减、智能化农机与耕作栽培、坡耕地水蚀阻控、低洼内涝耕地排水、小流域尺度水土优化、大面积综合地力提升。

友谊农场一处玉米示范地里,刘焕军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三江模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黑土地智能化保护范式主要包括八方面内容:一是黑土地保护问题系统认知理论创新;二是黑土地耕地质量立体监测认知新理论,建立监测指标体系;三是研发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服务黑土“地块画像”需求;四是明确耕地退化的核心指标、辅助指标、阈值,定量诊断障碍与退化程度;五是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获取的区域农业时空大数据,建立三江平原多尺度分区体系,实现田块内部的精准管理分区;六是生成不同技术的智能决策与“处方”,时空精准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七是结合分区体系与定量诊断,智能化配置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八是建设集成样板,实现“监测诊断、技术处方、精准手术”的工程农艺生物措施集成保护。

  其中,“地块画像”方面,项目团队组织3次百人规模黑土地航空遥感实验,目前获取数据量超过2万条逾400T,通过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对研究区域黑土农田的土壤、利用、产能、生态、退化、决策等要素进行米级高精度定量监测,为科学设计综合治理方案提供数据基础。

  “海绵农田”:“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传感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出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全方位获取耕地质量数据并形成“地块画像”,从而创新推出“三江模式”这一黑土地坡耕地保护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该模式已构建面向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的技术体系4套,包括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综合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白浆土旱田智能化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寒地水田智能化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基肥追肥全环节的水旱田智能施肥技术体系,分别应用于相对应的4个主要场景。

  这个过程当中,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与北大荒研究提出黑土地“海绵农田”概念并建立样板最引人瞩目。“‘海绵农田’是特别形象、很适合科普的一个提法,我们希望通过农机农艺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等,实现‘海绵农田’在旱的时候能高效蓄水、涝的时候能快速排水。”刘焕军说。

  在“海绵农田”示范样板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智能化配置等高种植、可耕作宽埂、窄埂、暗管排水、小流域尺度蓄排等工程措施,白浆土改土、智能施肥、条耕等农艺措施,以及草水道等生物措施,实现“涝能排”“旱能蓄”和“固土保肥”,以此为基础并融合多措施、多尺度、多环节黑土地坡耕地智能化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将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科技司农”:让农户足不出户巡田

  如何让“三江模式”“海绵农田”“地块画像”等先进科技手段服务农业生产、实现助农兴农?关键是要让农户、农场方便快捷地用起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专门设计开发的“中科司农”手机应用软件,颇受农户、农场的欢迎与好评。

  据项目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科研助理曲洺伯介绍,团队自主开发的“中科司农”手机APP同步微信小程序,旨在服务于广大农户,让农户足不出户,在炕头上就能看到自家田地作物长势监测情况、区域气象情况等。该手机软件主打的“地块画像”则类似于CT扫描,给地块做一个全身“体检”,从而为农户提供相关地块的全方位数据服务,辅助他们根据退化障碍信息,及时进行土壤改良。

  项目团队另一名成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科研助理孙金宇说,利用“中科司农”APP,可以实时查看目标地块作物长势情况、白浆土严重程度,还可以进行精准天气预测,帮助农户更好地实现耕、种、管、收的全流程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

  友谊农场承包农户郎艳会对“中科司农”手机APP及微信小程序印象深刻。他说,用了这个手机APP功能后,在家足不出户就能巡田,就能看到自家田地长势怎么样,还可以根据精细天气预报,选择施肥打农药的时机,“节省了不少事,帮助很大”。

  北大荒农垦集团黑龙江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慧表示,除了手机APP,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合作,友谊农场现在每块耕地都拥有像身份证一样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码,就知道这块地怎么种、怎样施肥、需要注意什么。这种土壤数据的生成服务,对友谊农场和整个垦区都是最有用。

  成效显著:为粮食安全等作出重要贡献

  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称,作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重要成果之一,“三江模式”已推广至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曙光农场等16个农场,实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

北大荒曙光农场,项目团队用大型无人机在示范农田上空开展相关作业。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当地农户于殿东承包了友谊农场160.5亩耕地,中国科学院项目团队没来之前,是他最头疼的一块地,因为是坡耕地,坡度比较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产量低。“自从专家来了以后,通过(科技手段)综合治理,每亩产量从原来的600多公斤增加到900多公斤,(增产增收的)效益可观”。

  杨慧认为,“三江模式”的形成和推广,给友谊农场带来最大的变化是能拿到更准确的土壤数据,包括作物长势、灾害的数据,“我们对土壤更了解了”;其次是整体作物产量提高3%到5%左右,按照变量施肥,施肥量每亩降低3公斤左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副所长李禄军研究员则提醒,现代化农业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后续还有大量工作要去做。比如在精准施肥、精准喷药等技术环节,仍有大量技术参数需要去研究、摸索、试验,以形成一系列规范、标准。

  “通过努力,我们已构建黑土地保护‘三江模式’,并实现可复制、可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刘焕军总结说,短期看,它最直接的好处是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长期看,这是给子孙后代留好地,是经济效益和包括生态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综合体现。他希望通过“海绵农田”技术把黑土层保护好,助力黑土地可持续甚至永续利用。(完)

  责任编辑:曹子健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