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盐碱地改良出新招,“预埋秸秆”成效好
金秋十月,大地丰盈。日前,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岭示范区举办的一场盐碱障碍消减技术观摩会上,远道而来的测产专家和当地农户共同见证了重度盐碱荒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的“奇迹”。
“在对测产田块进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实测实收、脱粒、测水等程序,折算成标准水(14%),预埋秸秆处理种植的玉米产品为368.86公斤每亩,对照处理种植的玉米产量为82.41公斤每亩。” 经过实地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每公顷40吨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这样的结果也让首创此项技术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倍感欣慰。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盐碱旱田特别是重度盐碱荒地治理更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站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说,雨养条件下,采用常规秸秆翻耕还田的办法,对重度盐碱荒地而言几乎没有效果。“通常,农户要经过7到8年的时间才能够让这种pH超过9.5的重度盐碱地有所产出。因此,我们想如果将这些年投入的秸秆总量一次性还田,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缜密的实验,黄迎新团队探索出了“预埋秸秆”这条盐碱地治理的新途径。“40吨的秸秆与盐碱地0到20厘米土壤充分混合,不仅能够抑制盐分上升,改善盐碱旱田土壤孔隙结构,还能够将养分返还土壤。结合次年进行耕作使大量作物秸秆在充分腐烂后培肥土壤,减缓盐碱离子向表层土壤运移,降低盐碱旱田盐碱离子含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盐碱旱田形成稳定、健康耕作层的最终目标。”
2023年6月,黄迎新团队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岭示范区选择了一块pH值为9.67的重度盐碱荒地作为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试验田。今年春天,添加的秸秆多数已经腐烂,化作黑色养分,让荒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秋风起时,一穗穗籽粒饱满的玉米预示着科研人员的苦心钻研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为什么每公顷重度盐碱地要添加40吨秸秆?多点、少点不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黄迎新表示,“因为这样效果好,性价比高。” 实验证明,30吨以下秸秆翻耕还田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不佳,作物产量低;但秸秆加得越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每公顷40吨则是兼顾效果和成本的一个平衡点。
“每公顷添加40吨秸秆加上运输、翻耕,一次性投入大概七千元;次年开始耕种,每公顷收益保守估算能达到2000元。未来,随着地力增加、产量提升,两到三年就能把改良成本赚回来,这些盐碱荒地也将慢慢变成良田。”黄迎新说,早在实验阶段,他们就已经为农户算好了经济账。“要想把技术真正推广出去,应用到实践当中,得站在农户的立场考虑问题,光有效果不行,必须既要好操作,还得见效益。”
经过此次测产,黄迎新团队对这项新技术信心更足。未来,他们计划扩大示范面积,让更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了解秸秆的妙用,盘活吉林西部重度盐碱地资源,助力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也为保障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添一份科技力量。
撰稿:赵孟秋
初审:黄 丹
复审:陈 昕
终审:张若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