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瀚海“愚公”(上)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  发布时间:2024-11-12   |  【 大  中  小 】

  当秋意笼罩大地,大半年的辛勤劳作就到了收获的时刻。

  跟随无人机镜头,掠过碧波荡漾的湿地、金光灿灿的稻田、绿浪翻滚的茭白地,一幅幅生机涌动的画面徐徐展开。很难想象,多年以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境。

吉林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 (文波龙摄)

  这里是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地区之一。

  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其中苏打盐碱地更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治理难题。但人类从不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古有愚公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信念;而今,松嫩平原西部也有这样一群“愚公”,他们四代传承,以科技为犁执着耕耘,赋予了八百里瀚海无限可能。

生态“失地”的回春之路

  九月底,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秋意绵延,连片苇花随风翻起白色细浪,水清鱼跃,群鸟翱翔,一眼望不尽的生态美景。

  松嫩平原西部,于时间洪流中历经沧海桑田,从浩渺的古松辽大湖到星罗棋布的沼泽湿地,水,曾经是这里的主角。几经气候变迁,水去盐留,大片湿地退化成了盐碱地。

  吉林西部是松嫩平原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这一区域的牛心套保是嫩江支流霍林河鞠起的一颗明珠。牛心套保曾叫“牛沁套泡”,集中连片的河漫滩芦苇沼泽湿地生机无限,村民们打渔、割苇,靠天吃饭。

  20世纪90年代,由于气候干旱,霍林河几次断流,依靠河水自然补给的牛心套保受到影响,泡沼日渐干涸,芦苇大片萎缩。老百姓索性将“沁”字的三点水去掉,就成了“牛心套泡”,后来又变成“牛心套保”。

  水没了,鱼和苇就没了 ,村民开始在草甸子上放牧,牲畜肆意啃咬植被,大地日渐荒芜。“荒甸子没遮没挡,兔子在上头跑都能分出公母。”这是当地村民的调侃,也道尽无力自救的无奈。

退化的湿地

  转机出现在2000年的春天。

  “专家刘兴土要去你们那儿,赶紧派人去接!”一通电话,搅动了牛心套保国营苇场的惨淡愁云。

  原来,刘兴土一行人出差途经大安市大岗子乡时,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走错了路。刘兴土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前身)的研究员。交谈间,他听旁人说起牛心套保,当下决定去看看。

  作为我国著名湿地生态学专家、东北区域农业的学术带头人,刘兴土一辈子和湿地打交道。多年前,在吉林西部调研时,牛心套保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但真正走进牛心套保,却源于这次意外的“迷路”。

  听说专家要来,苇场仅剩的几名职工赶紧来到场部。“场里就剩我们几个,一年熬到头,年根儿能开两三百块钱,还是场长出去借的。您能给咱这穷地方指条道不?”大家苦涩而热切地诉说着。

  “牛心套保本应是个‘聚宝盆’,你们没必要捧着‘金饭碗’出去要饭吃!”刘兴土掷地有声。

  “聚宝盆”“金饭碗”——这样形容湿地恰如其分,它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潜力巨大。

  刘兴土一次计划外的行程,就此开启了四代“治碱人”在吉林西部的跋涉。

  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要先恢复生态;而恢复生态的前提,是有水。

  大方向定了,说干就干。刘兴土带队驻扎下来,简陋的苇场场部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

  板结的盐碱地上,大风裹着尘土肆意呼啸。打井、灌水、试验……刘兴土带着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在碱斑地上不断地“插”芦苇。当地村民来看热闹,只见一群“灰头土脸”的科学家天天在地里捣鼓。

刘兴土、杨富亿、李秀军进行芦苇移栽

  试验证明,在光秃秃的盐碱地上,芦苇根状茎移植、苇墩移植和简单的松耙促繁是生长捷径。就这样,一丛丛芦苇在光滩上扎牢了根,眼瞅着荒地里的绿色连片而起。

芦苇植被恢复

  种下绿色的希望,收获绿色的未来。当地政府开始张罗修路,刘兴土又奔走在各部门间协调引水。

  2005年秋天,人们终于盼来了能“救命”的水。

  第一次来水,桥上挤满了观看的人。洮儿河水随引水渠奔涌而来,像血液流经血管般注满一条条灌水渠。第二年开春后,退化盐碱湿地里恢复的芦苇茁壮成长,当年秋季,芦苇产量翻番。

刘兴土在做湿地蒸散发监测

  水生万物。刘兴土带领团队持续努力,几年后,几万亩湿地得到恢复,植被和水生动物多样性得以再现,珍稀鸟类再次栖息于此;夏季,湿地周边村民又体验到了过去的凉爽宜人。

在牛心套保湿地中,一只白骨顶鸡刚刚破壳而出 (文波龙摄)

  重生后的牛心套保大有可为。如何以这里为代表,在松嫩平原西部探索出围绕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自我维持?

  刘兴土结合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为主,兼顾合理利用这一思路,再次为牛心套保开出“药方”。

科研团队与苇场职工、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商量湿地恢复和利用方案

  在刘兴土团队的支持下,牛心套保于2011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2016年8月,牛心套保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部门也由曾经的“芦苇局”变成了“湿地公园管理局”。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刘兴土团队抢回了这块生态“失地”!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比喻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牛心套保有了“水”,就相当于补上了一枚关键“齿轮”。如何驱动这条生态链条加速运转?第二代“治碱人”开始寻找新的“齿轮”。

  韭菜花拌辣椒油,是老王吃蟹的特色佐料。

  老王名叫王立民,是牛心套保村村民。他要招待的客人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杨富亿。杨富亿每年来牛心套保,老王都会张罗一桌,自家养的螃蟹必是主菜。

  老王和老杨,是牛心套保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牛心套保湿地

  同事们形容,杨富亿就像一位大侠,行李袋一提,说走就走,常年在全国各地研究不同生境中的水产养殖技术。

  随着刘兴土带队驻扎牛心套保,杨富亿作为团队骨干力量,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里。第二代“治碱人”顺势接棒。

  在盐碱水里搞养殖,挑战不小,杨富亿开展过多种鱼、虾养殖试验。最初,撒进去的虾苗一只没剩,而夹杂其中的蟹苗却意外存活下来。“一只蟹苗在盐碱水里活了6个小时,这给了我信心。”杨富亿说。他从外地引进蟹苗,首次在内陆盐碱地区尝试养蟹。

  杨富亿找来十几个大塑料盆,在室内开始养殖试验;初步成功后,又在室外小池塘里搞野外驯化……两年后,河蟹在盐碱生境中的存活率达到80%以上。杨富亿心里的大石头落下一半。

  要让这块“大石头”最终落地,还要看养蟹能不能盘活贫穷的苇场。

  杨富亿把养蟹的事和大伙一说,立刻有几户村民响应。老王正是其中之一。

  彼时,螃蟹对于世代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村民来说太陌生了。当地有件家喻户晓的趣事:一只从试验田里“逃跑”的螃蟹夜里误入村民家,那家的老两口借着月光一瞅,吓得够呛:“哪儿来这么大的蜘蛛!”

  见都没见过,凭什么相信养蟹就能赚钱?村民们的想法朴素而坚定:“就凭这些科学家让盐碱地又变回了湿地。跟着他们干,准没错!”

  2006年春天,牛心套保引进1500公斤蟹苗,不到半年时间,收获1.4万公斤成蟹,平均1公斤蟹苗出了8公斤成蟹,盈利近40万元。

沼泽湿地鱼蟹放养

  这下,杨富亿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村民们也从3万多亩苇塘湿地里咂摸出了“聚宝盆”和“金饭碗”的味道,第二年纷纷承包苇塘养蟹。

  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科研团队指导村民合理放养河蟹。入秋,螃蟹日益膏肥脂满。男人们驾着小船深入苇塘,满载而归;周边村里的妇女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在岸边进行分拣。每天都有几万公斤蟹从牛心套保出发,销往各地……目前,牛心套保河蟹年产量稳定维持在20万公斤以上,大安芦苇湿地河蟹已发展成为地理标识产品,村民们真正端上了“金饭碗”,享受到了湿地保护的红利。

捕捞河蟹

  养成了河蟹,加速的“齿轮”找到了。第二代“治碱人”继续因地制宜搞试验,一套环环相扣、各环皆有产出的生态利用模式逐渐高效运转起来——

  河蟹在苇塘取食、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减少害虫,粪便还能肥田;有河蟹助力,苇田不用化学品施加,退出来的水还可以种稻;稻田内适合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就这样,苇、蟹、稻共生互利,推动牛心套保的生态和产业同步向好。牛心套保作为全国样板,成为20个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

品蟹节

  2015年,以稻-苇-蟹(鱼)复合生态模式为核心的“吉林西部退化盐碱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湿地生态产业特别是内陆苏打盐碱水型河蟹养殖,已经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有百万亩以上的土地在这一模式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傍晚的牛心套保(王晓雨摄)

  村民韩忠海1995年调到苇场工作,2006年开始承包苇塘养蟹。在他青丝变华发的30年间,生机勃勃的苇塘安放了全家人的生计。

  王晓雨是村里的年轻一辈,前几年返乡创业,一边帮着养殖户在网上直播卖蟹,一边用镜头捕捉美景,用摄影作品宣传家乡。

  晚风吹拂苇塘,群鸟渐次归巢。一老一小讨论着今年的收成,慢慢朝家走去。

刘兴土院士工作室里的芦苇画(徐慕旗摄)

  好日子唤醒心底潜藏的诗意,巧手的村民又开始用芦苇创作。2016年,“牛心套保芦苇工艺画”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村民用苇叶拼贴出心中最美的牛心套保,送给了刘兴土,这幅画至今仍高高地挂在他工作室的墙上。

  (除标注外,文中其他图片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徐慕旗

  责编:张添怡

  二审:王丹

  终审:李亚东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