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瀚海“愚公”(下)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  发布时间:2024-11-13   |  【 大  中  小 】

  如今,松嫩平原西部的生态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盐碱地面貌日新。

  随着新的科学命题不断出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新一代“治碱人”继续驻守在此,寻找着一个又一个新“齿轮”,带动生态产业链条持续运转,推进盐碱地区的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

模式升级再造“聚宝盆”

  200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组建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学科组。这一年,文波龙成为刘兴土当选院士后指导的第一批博士生,出差的第一站就是牛心套保,开始了时至今日仍在继续的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2015年,中国科学院在牛心套保设立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文波龙担任站长。

文波龙跟随刘兴土院士在牛心套保进行退化湿地监测

  经过多年历练与沉淀,2023年,文波龙晋升学科组组长,正式捧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治碱人”。

  开车在土路上颠簸了40多分钟,丁炜到底还是迷路了。手机上的电子地图无法定位,只好沿路向放羊的村民打听。终于,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正是他此行的目的地。

  “文老师你看,明年这一大片地都要种上茭白!”丁炜使劲一挥手臂,仿佛已经看到了绿浪翻滚的景象。

  丁炜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中国茭白之乡。几年前,在吉林经商的他看中了西部广袤的土地资源,想看看老家的茭白能否像他一样,顽强地在异乡扎下根。

  丁炜和文波龙,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却在“盐碱地里种茭白”这件事上,想到了一块。

  2023年,在各自领域摸索多年的二人结识了。一个正缺科学理论支持产业做大,一个正想为茭白在盐碱生境规模化种植和推广寻找示范基地,于是一拍即合。他们首次合作,300亩茭白产量超过25万公斤。今年,二人在1000亩新地块上再度合作。

盐碱地种植茭白示范地块绿意盎然,与周边盐碱荒地、撂荒地形成鲜明对比

  刷刷刷……镇赉县建平乡三合村茭白地里,割茭声不绝于耳。一人多高的茭白植株密密匝匝,与周围地块形成鲜明对比。

  从8月开始,南方茭白采收进入空档期,而吉林西部白城地区的茭白刚好进入采收旺季。丁炜看着拉走的一车车茭白心里乐开了花:“五六家南方采购商同时守在仓库,电话都被打爆了,今年行情好,利润很可观。”

  10月中旬,采收接近尾声,文波龙请来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技术示范中产田茭白产量为每亩1109.98公斤,鲜草产量达到每亩 3953.98公斤。一位测产专家连根拔下一株茭白,捏了捏带出的泥土:“你闻闻这味儿,再看看这色儿,茭白能让盐碱地变肥!”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对系列样品的科学分析,阐释茭白种植、茭草还田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和机制。”文波龙说。

  文波龙最初关注茭白的出发点,是合理利用盐碱稻田退水。

  我省是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其中90%分布在西部盐碱地区。近几年,吉林西部耕地保持每年十万亩以上的增量。然而,大量成分复杂的稻田退水也随之产生,如不妥善处理,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也会让盐碱地种稻的生态环境约束越发明显。

  几代“治碱人”从未忘记保护生态的初心和使命。在文波龙看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区,既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拥有莫莫格、向海、扎龙等国际重要湿地;盐碱地治理不只是农业问题,还是生态、环境问题,“以水定地”不只涉及水量,还涉及水质问题,不只有来水,还有退水问题。


退化盐碱湿地恢复效果对比

  文波龙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关注盐碱地灌区退水污染问题。回望来路,“牛心套保模式”仍然极具启发性。于是,他和同事们通过拓宽、延伸技术链条,形成新的生态大循环——

  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投入,从源头降低了盐碱稻田退水的物质浓度;利用工程化的芦苇湿地系统消纳退水,进一步消减退水负荷;探索籽莲、芡实等多种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将退水变成可用资源。近年,他们又将“大食物观”融入科研实践,筛选出了耐盐碱的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

  “茭白为盐碱地带来了新希望,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看,都有望成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来自测产专家的肯定,让文波龙深受鼓舞——他们又找到了一枚新“齿轮”!

盐碱地上茁壮生长的茭白

  “逐水而来”的不止南方的茭白,还有小龙虾。

  位于大安灌区南部的海坨乡,千余亩水塘波光粼粼。从5月到9月,65岁的边生友和工友们几乎每天都踩着“水上漂”捞小龙虾。

  “高峰时,一天能打3000多斤小龙虾,拽得膀子生疼。”边生友笑着说,“这活儿比种地轻巧,一天能挣200块钱呢。”

  “经过多年发展,‘牛心套保模式’包含的盐碱生境苇-蟹、稻-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沿着相同的思路,我们和企业积极合作,在引入、驯化基础上开展盐碱生境小龙虾养殖,土壤改良成效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推动整个模式不断完善。”文波龙说。

  依托文波龙团队的技术,盐碱稻田退水逐渐成为生态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吉林西部新整理的地块都开始配套建设消纳池,通过消纳处理降低退水负荷,同时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既能吸收污染物,又能增加经济收益;再把处理过的水排到低洼处,用以恢复更大面积的湿地……

  从河蟹到小龙虾,从芦苇到茭白,正如当年刘兴土期许的那样,“牛心套保模式”不断升级,为松嫩平原西部盐碱稻田-湿地系统生产、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

治碱“齿轮”转动不息

  在盐碱地这个大“实验室”里,科研工作既是毫厘不爽的精细活,又是考验耐力的体力活。

文波龙正在调试湿地生态特征和功能变化监测装置

  “半个多月了,他白天研究项目申请,晚上整理数据,微信、电话里正说着手头的工作呢,新任务就又来了。每天凌晨一两点回家是常事儿,铁打的也受不了啊!”罗那那提起文老师直摇头。

  罗那那是文波龙带的研究生。如今,博士毕业的她留在了学科组,成为文波龙的得力助手。

  尽管对文波龙一顿“吐槽”,但罗那那在完成组里新项目申报工作后,仍然马不停蹄地跟团队赶往白城测产。熬了几个通宵,大家眼里都布满红血丝,却累并快乐着。

  从长春到白城,350多公里路程,驾车需要4个多小时。学科组成员早已习惯了这样说走就走的出差,上车补觉,下车迅速投入工作状态。

  秋日阳光灼人,罗那那带着几名研究生在地头儿扒着茭白,不一会儿身边就堆起一座“小山”。身材娇小的她们,拖着沉重的袋子称重一点也不含糊……

研究生在茭白地采样

  另一边,姜文明一边麻利地套上水叉裤,一边拿起工具,蹚着水钻进茭白地深处,近2米高的植株转瞬将他淹没其中,密不透风的绿浪里偶尔看到身影闪动。

  姜文明是文波龙的在读研究生。他的毕业论文以盐碱生境茭白种植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茭白的环境适应、抗性栽植的诸多实践和科学论证。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要在春、夏、秋三季频繁地深入田间采样,全程追踪茭白苗期、生长旺期、结茭期、结茭末期的土壤、植株变化。

  姜文明指着胳膊上被晒得黑白分明的界线,说这是他劳动“成果”的体现。“采样时,在水里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头顶晒,脚下冷,始终处在‘水深火热’中。”姜文明戏谑。

  话语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调皮劲儿,但面对科研,姜文明始终铭记老一辈科学家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内核。

  “盐碱退化芦苇湿地恢复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盐碱地湿地-稻田系统的盐分平衡”“盐碱稻田退水负荷消减强化技术”……与其说学生们的研究方向都指向一个个具体的科研成果,不如说他们作为第四代“治碱人”,正在努力寻找更多新“齿轮”。这些“齿轮”将推动盐碱地治理这项伟大事业持续运转,滚滚向前。

研究生开展湿地调查采样

  对科研人来说,治碱和生态保护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这项事业也极富吸引力。历数团队不断加入的人才,文波龙难掩喜悦之情:“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晓宇博士,主要研究湿地植被及其资源化利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宏远博士,主要研究盐碱稻田绿色种养……大家带着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从不同方向努力,让盐碱地生态治理与湿地保护的故事更加精彩。”

  苇浪翻滚,候鸟成群,鱼蟹肥美,茭白丰产,小龙虾满篓……多年来,几代“治碱人”从努力让湿地系统自身的保育与利用实现平衡,到努力让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平衡,生态环境更优了,百姓也从中兑现了真金白银。他们都不是大安人,2023年,大安市却将“大安好人”的荣誉授予了他们。

  时至今日,在刘兴土院士工作室里,一幅“湿地泰斗”的书法作品一直受着“冷遇”。文波龙说,这是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请一位书法家写给刘兴土院士的,但他一直不同意挂起来,觉得“泰斗”二字过誉了。

  在四代“治碱人”心中,那副高高挂起的牛心套保芦苇画才是无价之宝,它代表着向好的生态,致富的希望,以及盐碱地上转动不息的希望的“齿轮”。

  (除标注外,文中其他图片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徐慕旗

  责编:张鹤

  二审:王丹

  终审:李亚东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