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彩练新闻】拓荒引路 守望湿地——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吕宪国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3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吕宪国始终专注于湿地生态学研究,为我国湿地科学发展、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作出重大贡献。
近日,记者来到东北地理所。办公室里,吕宪国正在电脑前为学生们讲解湿地生态系统双向演替模式:“水、陆系统作为湿地两端的外力,在湿地内发生强烈作用,水位的升降会驱动湿地向水域系统或陆地系统演化。”
图上文字不多,清晰明了,背后却凝结着吕宪国多年的研究心血。欧美学界较早提出沼泽湿地演化理论,但不足以支撑我国湿地研究。吕宪国结合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率先提出湿地系统水陆相互作用过程、湿地变化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构建并发展了湿地“陆化﹣再湿”的双向演替理论体系。
吕宪国师从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黄锡畴先生,于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所前身)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
“当时湿地的概念还不明确,所里相关学科叫沼泽学。1992年,随着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沼泽研究范围扩大到湿地,针对湿地的研究才逐步深入。”吕宪国告诉记者。他基于前辈们在沼泽方面的科研成果,开始将湿地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第一步是摸清全国湿地基本情况。吕宪国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三江平原到青藏高原,几乎走遍了我国重要湿地,并在我国东北地理环境最高、最低、最干、最湿的地方分别设计并建立观测站,为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树立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根基。
“通往湿地的路都非常难走,有很多未知的危险。但不实地观测就无法掌握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我们都咬牙克服了。”吕宪国说。
就这样,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逐步构建起我国湿地科学研究基本理论框架,提出湿地学科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湿地学科体系建设,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湿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多年来对我国多类型湿地深入系统的研究,吕宪国构建了内陆退化沼泽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淡水、内陆盐碱退化沼泽湿地修复治理模式,实现了沼泽湿地顶极生物群落快速修复与重建。
“十三五”时期,吕宪国带领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项目。我省松嫩平原盐碱沼泽湿地、长白山泥炭沼泽湿地是该项目重要实验区,在生态保护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该项目成果,团队先后两次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的吉林西部水草丰美,万鸟翔集,很难想象这里曾一度面临生态困境——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加之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导致大片湿地严重退化,一些湿地生态系统接近崩溃。
基于前期项目积淀,吕宪国决定针对吉林西部盐碱湿地开展专项研究。“我们承担了‘吉林西部地区苏打盐碱湿地农牧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土地管理’项目,这也是吉林省首个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FAO/GEF)项目。”吕宪国说。
该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技术层面,项目组完成了《湿地恢复技术指南》《吉林省西部农田保护性耕作指南》等技术指导文件14套;研发出盐碱地土壤调理剂“脱碱3号”,使盐碱荒地种稻产量显著提升。
在应用层面,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被纳入大安、前郭、乾安和镇赉四县(市)的“十四五”规划,以及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
短短几年间,项目恢复湿地8700多公顷,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水鸟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水鸟19种;恢复退化草地8500亩,苜蓿和羊草群落覆盖度达到95%以上。
项目还建设了牛心套保综合示范区600亩工程湿地,实现灌区与湿地系统水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研发并示范“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种养结合”盐碱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术、盐碱湿地复合生态产业模式。
不久前,该项目获得国际大奖——2024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更将推动相关成果在更大范围应用。”吕宪国说。
多年来,吕宪国主持编著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等学术专著;受国家林草局(原林业部)委托,牵头组织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家重要湿地标准,全面剖析了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提出了我国湿地保护优先行动。
为加强交流与合作,他推动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的建立,创建“中国湿地论坛”;促成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成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湿地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吕宪国为湿地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人才,其中多人已成为我国湿地研究与保护管理部门的领导和骨干,或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东北地理所研究员神祥金经常得到吕宪国指导。“吕老师一直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我个人成长帮助很大。”他说。
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安雨2014年毕业后一直在吕宪国团队工作,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在吕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产生的巨大能量。我也将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深耕湿地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安雨说。
数十载耕耘,湿地学科已成为东北地理所优势学科,吕宪国创建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已衍生出多个不同方向的学科组,有力支撑了我国湿地科学发展。“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吕宪国说。如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从拓荒者到领路人,一路求索,不懈攀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慕旗
责编:郑玉鑫
二审:李开宇
终审:李亚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