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聚焦生态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4月20日,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2025年启动工作会议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部分市县农技推广中心的30余名体系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共谋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现场,体系专家们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就生态农业循环、盐碱地“粮饲”循环、稻田立体养殖以及有机白菜生态种植四大核心模式展开深入研讨。抗逆优质种质资源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李国良研究员针对玉米抗茎基腐病开展攻关,累计筛选300余个品种,为稳产增产筑牢根基;绿色农业投入品综合应用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徐洪亮教授研发高效生物农药、组装集成生态种植调控、微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金淑梅副教授针对我省农业耕作面源污染复杂、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不充分现状,研发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土壤污染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寒地农业生态防控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陈亿兵正高级农艺师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破解我省特色小宗作物生产“无药可用、无技术可循、无标可依”等难题,集成创新全程绿色生态防控技术模式;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曹广丽副教授构建畜禽粪污高效资源化利用模式,针对沼液高有机成分、厌氧无法消化、产出量大、直接施用肥效低等问题,开展沼液资源化利用制备碳基固态有机肥技术研究;数字生态农业协同创新岗主任专家刘焕军研究员提出利用遥感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开展土壤类型监测、养分状况提取、作物长势分析,做到精准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在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肇源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主任高中奎分享了“鲜食玉米一季双收”错峰种植和“小麦复种白菜”等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应用情况;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主任杨忠生通过视频连线,展示了“稻蟹共生”“稻虾共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实践。
生态农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23年7月16日,黑龙江大学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生物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组建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抗逆优质种质资源、绿色农业投入品综合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利用、寒地农业生态防控、数字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种植模式6个协同创新岗位,4个技术推广服务站和2个综合技术示范园,吸纳26位省内生态农业领域研发、应用和技术推广专家,组成以黑龙江大学杨峰山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生态农业体系团队。团队组建以来,结合我省生态农业产业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各岗位专家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生态农业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投入到农态农业技术攻关、创新融合和推广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工作中。
会上,体系首席杨峰山教授部署了2025年度重点工作,下一步,该体系将围绕抗逆育种、技术模式创新、拓宽成果推广和服务领域以及强化产业应用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践行“协同、创新、推广”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改良田间小气候“改天”,优化土壤生态指标“动地”,提升农产品有机品质“惊人”,推动生态农业技术“扎根黑土、惠及万家”,为助力我省生态农业发展贡献体系力量。
据悉,黑龙江大学作为体系牵头单位,将充分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从技术赋能、协同育人、示范引领三方面深度融入全省生态农业建设,为打造绿色龙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