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融媒】【丰收在“吉”】大安水田万亩示范区测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苏打型盐碱地高效综合治理与利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做好盐碱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我市红岗子乡万发村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水田万亩示范区举办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三良一体化”模式田间测产观摩会。

此次测产观摩会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主任梁正伟研究员主持,与会领导相继发言。专家按照丈量地块、计算面积、收割水稻、称重去杂、检测含水率等一系列程序对不同改良年限的22个盐碱地田块进行测产。其中,重度盐碱地地块通过酸性磷石膏改土技术新垦第一年改良,水稻产量当年达到414.39公斤/亩;通过酸性磷石膏改土培肥新垦第一年的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达到513.03公斤,而未实施土壤改良的对照田亩产仅为116.69公斤,亩产提高约3.4倍,增产效果显著。

“我们小时候这里都是白茫茫一片,基本上什么都不长。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我们不仅种出了水稻,而且产量很高,真正实现了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红岗子乡盐碱地水稻种植农户张岩说。
据了解,我市红岗子乡部分土地属于苏打型盐碱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攻关,创建了以酸性磷石膏等高效低成本改良剂构建“良田”为基础,以选育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核心,辅以密植栽培、侧条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盐碱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把重度盐碱地通过土壤改良,改造成良田,它就可以种植作物。现在推广的‘三良一体化’模式,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论是轻度的盐碱地,还是中度的盐碱,还是重度的盐碱地,包括新垦的盐碱地,还有多年改良的盐碱地,效果非常稳定。通过这个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成熟性,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在吉林西部对于我们国家粮食增产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说。
国家、省、白城市以及我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信息来源:大安市融媒体中心
初审:崔振新 张靖群 裴思达
复审:高倩 赵丽艳 终审:程树江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