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彩练新闻】治碱改土见成效 盐碱地飘起稻米香
为进一步推进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的推广应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与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月10日-11日在大安核心示范区与镇赉核心示范区成功召开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专家现场测产观摩会。
此次测产观摩会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主任梁正伟研究员主持,与会领导相继发言。专家按照丈量地块、计算面积、收割水稻、称重去杂、检测含水率等一系列程序对不同改良年限的22个盐碱地田块进行测产。其中,重度盐碱地地块通过酸性磷石膏改土技术新垦第一年改良,水稻产量当年达到414.39公斤/亩;通过酸性磷石膏改土培肥新垦第一年的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达到513.03公斤,而未实施土壤改良的对照田亩产仅为116.69公斤,亩产提高约3.4倍,增产效果显著。“我们小时候这里都是白茫茫一片,基本上什么都不长。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我们不仅种出了水稻,而且产量很高,真正实现了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红岗子乡盐碱地水稻种植农民张岩说。

据了解,大安市红岗子乡部分土地属于苏打型盐碱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攻关,创建了以酸性磷石膏等高效低成本改良剂构建“良田”为基础,以选育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核心,辅以密植栽培、侧条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盐碱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把重度盐碱地通过土壤改良,改造成良田,它就可以种植作物。现在推广的‘三良一体化’模式,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论是轻度的盐碱地,还是中度的盐碱,还是重度的盐碱地,包括新垦的盐碱地,还有多年改良的盐碱地,效果非常稳定,粮食产量也是稳步提升。”连续参加5年测产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说,通过这几年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技术的成熟性,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

在镇赉核心示范区,曾因大片盐碱地制约农业发展。这里的土壤泛着一层白霜,踩上去坚硬板结,浇水后易形成 “硬壳”,当地农户回忆:“过去盐碱地连草都长不好,更别说种水稻了,种啥啥不得……”如今,走进镇赉县的盐碱地,水稻种植却是另一番景象。水稻杆挺拔粗壮,翠绿舒展,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很难想象,这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居然长出了庄稼,几年前还是 “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季不打粮” 的盐碱荒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说,在治理苏打盐碱地中,作为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典范,磷石膏经专业工艺处理后,化身盐碱地的“精准调理师”,它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平衡酸碱值,还能改良土壤结构,让板结的土地重新变得疏松透气,为作物生长打通“养分通道”。没有蛮力改造,只有科学施策,每一步都贴合土壤生态的需求。

目前,东北地理所正聚焦于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战略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战略,不断推动盐碱地三良一体化“大安模式”在更广阔区域的适应性验证与规模化应用,为国家以及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与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高效的技术与解决方案,把论文写在盐碱大地上,让更多的盐碱荒地变为生态良田、致富宝地。
责任编辑:王伟
审核:毕玮琳
终审:赵宝忠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