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
      • 黑土农田土壤健康的维持及调控机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 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 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
      •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长白山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
      • 黑土地侵蚀退化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东北沼泽湿地生境功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障碍消减与适生盐碱作物栽培技术和示范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东北黑土侵蚀退化数字化评价与智慧阻控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
      •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 范存波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 祝惠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 缙云数字报】一个县种植近5000亩 亩收益超10000元——缙云茭白“闯”东北 盐碱地变“金银滩”

来源:缙云数字报

来源:缙云数字报   |  发布时间:2025-09-26   |  【 大  中  小 】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该音频 

  9月的东北,稻浪翻金、穗香满野,而在吉黑蒙三省交界的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五棵树镇、坦途镇,一片片水田却透着别样生机:翠绿的茭白秆挺拔如剑,叶片在秋风里轻摇,身着防水裤的农户穿梭其间,收割、装筐、搬运的声响裹着笑意,与周边的金黄稻海构成一幅“南菜北种”的鲜活图景。

  “不愁卖!公司上门收,来年我还想再扩种二三十亩!”五棵树镇直委羊场的种植户常凤春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笃定。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所在的镇赉县曾因苏打盐碱地沦为寸草难生的“白色荒漠”。如今全县种植的200公顷茭白,苗种源自千里之外有“中国茭白之乡”美誉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正是这株株南方茭白苗,让昔日“瀚海”渐显生机。

  这场跨越南北的“农业逆行”,背后离不开52岁缙云新农人丁炜长达八年的坚守。

  跨越千里 150多亩只存活了2亩半

  丁炜的老家是缙云县石笕乡。八年前的他,还是个从未碰过茭白种植的“门外汉”。

  “第一天采收要‘巡田’,先把老茭白割掉——大的不腾地方,小的长不起来,越割后续收得越多。”如今,站在田埂上的丁炜,裤脚沾着泥,手里拿着刚割下的茭白,正在向农户讲解管护技巧,熟稔得像种了几十年茭白的“老把式”。

  2018年,丁炜因经商调研来到镇赉县。这片被苏打盐碱地“困住”的土地,当时正陷在“谁种谁赔”的困境里——150多亩新开垦的盐碱地,因为土壤碱性重,连耐旱的作物都难存活,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地”。可在丁炜眼里,这片“废地”却藏着机会。

  “东北地广、水足,可农民种玉米、水稻,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丁炜想起老家缙云,“我们那儿家家户户种茭白,一亩地收益比种粮食高好几倍。要是能把茭白引到这儿,说不定能帮农户增收。”

  一个倏忽“飘出”的念头,更是让他眼前一亮:缙云种茭白,得常年撒石灰中和酸性土壤;而镇赉是盐碱地,岂不是正好省去“调酸”的环节?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立刻请农业专家测水土、析气候——结果令人振奋:镇赉纬度高、夏季光照长、昼夜温差大,恰好契合茭白喜凉的生长习性;更难得的是,这里连片的平整地块配着现成水渠,比缙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零散梯田,更适合茭白规模化种植。

  带着十足的信心,丁炜当年就从缙云调运2万余株茭白苗,在镇赉县建平、嘎什根、坦途三地试种。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南方来的茭白苗到了东北,严重“水土不服”——叶片发黄、长势稀疏,150多亩地最后只存活了2亩半,近百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

  “没怕过。”丁炜说,“也许我的想法就是这么逆势而为吧,浙江商人就有股不服输的劲,而且缙云有成熟的茭白技术和市场,只要啃下‘怎么种活’这个技术硬骨头,肯定能成。”

  八年攻坚 存活率从45%跃升至98%

  试种的挫败,没让丁炜却步。反而在巡查时发现的一个小惊喜让他坚定了方向:存活的2亩半茭白,不仅个头比南方的大一圈,剥壳后咬一口,鲜甜水灵的口感,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尝过的。“就这两亩半,让我看到茭白在盐碱地的潜力——不是不能种,是得找对方法。”

  他很快摸清了核心难题:茭白喜弱酸性土壤,可镇赉的土壤是苏打型盐碱地,pH值远超适宜范围。“关键就两步:降碱、选种。”丁炜一头扎进田里,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攻坚。

  泡田时,他尝试应用柠檬酸降碱剂等土壤改良措施,调节土壤酸碱环境;插秧后,又在田里套养龙虾、大闸蟹——既能靠水生生物的活动疏松土壤、调节水质,又能多一份收益,形成“茭白+水产”的生态种植模式。为了选育耐盐碱品种,他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反复试验,从缙云筛选抗病性强的种苗,在镇赉的盐碱地里一代代驯化,联合创新种苗寄秧育苗技术,记录每一批种苗的成活率、生长周期。

  从前期调研到规模化种植,八年时间,试验记录堆了满满一抽屉,茭白的苗种成活率也一步步攀升:从最初的不足45%,到今年,田间存活率突破98%。

  “这不是简单的‘南菜北种’,是两个‘零的突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的评价,点出了这份成果的份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员尝试在东北三江平原种茭白,但只停留在项目实验阶段,未产业化发展;而现在,不仅首次实现了东北茭白大规模化量产,还首次在盐碱地种成功——既利用了闲置土地,又通过生物改良修复了土壤,价值太大了。”文波龙进一步解释“茭白模式”的生态价值:相比传统的盐碱地化学、物理改良模式农化投入大且收益慢,“茭白模式”作为生物改良可以减少化学改良剂的投入,种植期间泡田排水、长期淹水,根系能深入土壤1米以下,根系还能分泌草酸等有机酸,盐碱地种植茭白可以降低耕层土壤pH值、含盐量,提高土壤孔隙度;另外,茭草还田腐解后能进一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形成“改良—种植—再改良”的良性循环。

  “镇赉茭白,嫩江水灌溉,昼夜温差大,总结就是八个字:白嫩个大、甘甜爽脆。”如今提起自己种的茭白,丁炜满是自豪——昔日的“不毛地”,终于长出了让农户看见希望的“幸福苗”。

  北菜南销 40天销售额超千万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2024年,丁炜以原有吉鹤农业公司为基础,联合当地两家企业,成立了镇赉县苏吉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万亩茭白产业园区。如今,园区里的茭白,每公顷产量能达10万斤,从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每天有10余万斤通过冷链物流发往长三角,实现“北菜南销”,40天的采收期,能实现销售额超千万元。按3元一斤计算,一亩销售额可达20000元,技术好一点的农户每亩纯收益可超10000元。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也就挣千把块钱。现在种茭白,保守估计今年能挣6-7万元。”种植户常凤春站在自家茭白田边算起了账。“不管是茭白苗还是种植技术方面都很省心,啥时候该施肥、该管理,技术员都会说清楚,照着指导干就行。”常凤春笑着说,“丁总还帮我们打通了销路,现在既不用愁种不好,更不愁卖不掉。”像常凤春一样,今年,丁炜还带动了当地7位农户首次种茭白,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手把手指导。

  镇赉茭白能在南方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品质+时间差”:全国大部分茭白产区在8月前后采收,镇赉的茭白9月才上市,正好填补市场空白;加上盐碱地和寒地气候的加持,茭白单株重量平均7-8两,是浙江本地茭白的两倍,出茭率达82%-85%,成了江浙沪市场的“香饽饽”,网友还送了它一个昵称——“吉林隐藏款特产”。

  刚割下来的茭白,分拣打包完直接装车,客商都在库房外等着,根本不愁销。收购商李师傅说:“今年我已经收了50多万斤,发往上海、杭州的批发市场,很快就能卖完。”

  错峰上市 保鲜期从10天延长到20天

  如今的丁炜,早已不满足于“种好茭白”。在万亩产业园区里,分拣区、冷库正在建设中——“建冷库能延长茭白保鲜期,从10天延长到20天,错开集中上市期,让茭白身价再涨一截。”他的规划里,还藏着更长远的目标:开发茭白深加工产品,把茭白叶做成青贮饲料,让“一株茭白”实现全产业链价值。

  这份蓝图的背后,是科研力量的持续赋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文波龙团队最早为了解决盐碱地开发种稻过程中退水的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持续开展东北与南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在盐碱生境的对比栽种实验,2021年开始筛选出具有耐盐碱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茭白作为优先引种植物,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与栽种技术攻关,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和资源利用提供支撑。这与来自浙江的丁炜艰苦实践摸索的目标正好吻合,经政府对接,科研团队于2023年开始与丁炜的吉鹤农业公司(2024年整合为苏吉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产学研融合,科技支撑盐碱地茭白规模化种植,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除了在丁炜生产田块的植被动态调查和监测,还在茭白田里布设了控制实验田,装上了土壤监测设备,实时传输盐度、酸碱度等数据,记录种植前、中、后的土壤指标变化,为“茭白改良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要摸清这个模式的‘生态账’和‘经济账’,让它能在更多盐碱地推广。”文波龙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耐低温耐盐碱品种选育、种苗本地培育、抗性栽培、生物改土和规模化种植机械装备等方面技术创新,拓展茭白种植多用途利用模式,并加快技术转化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积极推进基于茭白种植的盐碱地生物改良和特色利用创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吉林农业大学也加入盐碱地茭白种植技术研发队伍,主要围绕茭白田小龙虾、河蟹养殖。该校研究生郭政要说:“开展茭虾、茭蟹综合种养,正好契合‘一地多收’‘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

  规模化种植茭白并丰产,让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收获了新希望。“根据资料,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可被利用面积1.15亿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东北盐碱地总面积5600万亩,吉林省镇赉县盐碱地面积有35万亩,适合盐碱地治理的面积约20万亩。”文波龙认为,茭白耐盐碱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潜力大,以茭白等先锋植物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我国其它条件适合的地方,研究和推广盐碱地种植茭白也很有价值。

  “这份探索,还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而镇赉县的‘茭白模式’,正是‘大食物观’理念和盐碱地‘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盐碱地种植茭白,同时兼顾改土、种草和蔬菜生产,不仅扩大了耕地资源,还带动了乡村振兴,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三重效益。”文波龙这样评价。

  秋风掠过嫩江流域,缙云的茭白香飘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而东北的盐碱地,也因这株“缙云苗”焕发了新的生机。从“南橘北枳”的担忧,到“南种北兴”的成功,丁炜和他的茭白,不仅蹚出了一条“改良土壤+产业富民”的新路,更给全国盐碱地治理写下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经济双答卷”。

  (全媒体记者 徐郡博)

文波龙(左)与丁炜(右)在盐碱地做实验

丁炜在种植茭白苗

丁炜(左)与文波龙(右)探讨茭白品种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