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缙云数字报】一个县种植近5000亩 亩收益超10000元——缙云茭白“闯”东北 盐碱地变“金银滩”
9月的东北,稻浪翻金、穗香满野,而在吉黑蒙三省交界的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五棵树镇、坦途镇,一片片水田却透着别样生机:翠绿的茭白秆挺拔如剑,叶片在秋风里轻摇,身着防水裤的农户穿梭其间,收割、装筐、搬运的声响裹着笑意,与周边的金黄稻海构成一幅“南菜北种”的鲜活图景。
“不愁卖!公司上门收,来年我还想再扩种二三十亩!”五棵树镇直委羊场的种植户常凤春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笃定。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所在的镇赉县曾因苏打盐碱地沦为寸草难生的“白色荒漠”。如今全县种植的200公顷茭白,苗种源自千里之外有“中国茭白之乡”美誉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正是这株株南方茭白苗,让昔日“瀚海”渐显生机。
这场跨越南北的“农业逆行”,背后离不开52岁缙云新农人丁炜长达八年的坚守。
跨越千里 150多亩只存活了2亩半
丁炜的老家是缙云县石笕乡。八年前的他,还是个从未碰过茭白种植的“门外汉”。
“第一天采收要‘巡田’,先把老茭白割掉——大的不腾地方,小的长不起来,越割后续收得越多。”如今,站在田埂上的丁炜,裤脚沾着泥,手里拿着刚割下的茭白,正在向农户讲解管护技巧,熟稔得像种了几十年茭白的“老把式”。
2018年,丁炜因经商调研来到镇赉县。这片被苏打盐碱地“困住”的土地,当时正陷在“谁种谁赔”的困境里——150多亩新开垦的盐碱地,因为土壤碱性重,连耐旱的作物都难存活,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地”。可在丁炜眼里,这片“废地”却藏着机会。
“东北地广、水足,可农民种玉米、水稻,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丁炜想起老家缙云,“我们那儿家家户户种茭白,一亩地收益比种粮食高好几倍。要是能把茭白引到这儿,说不定能帮农户增收。”
一个倏忽“飘出”的念头,更是让他眼前一亮:缙云种茭白,得常年撒石灰中和酸性土壤;而镇赉是盐碱地,岂不是正好省去“调酸”的环节?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立刻请农业专家测水土、析气候——结果令人振奋:镇赉纬度高、夏季光照长、昼夜温差大,恰好契合茭白喜凉的生长习性;更难得的是,这里连片的平整地块配着现成水渠,比缙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零散梯田,更适合茭白规模化种植。
带着十足的信心,丁炜当年就从缙云调运2万余株茭白苗,在镇赉县建平、嘎什根、坦途三地试种。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南方来的茭白苗到了东北,严重“水土不服”——叶片发黄、长势稀疏,150多亩地最后只存活了2亩半,近百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
“没怕过。”丁炜说,“也许我的想法就是这么逆势而为吧,浙江商人就有股不服输的劲,而且缙云有成熟的茭白技术和市场,只要啃下‘怎么种活’这个技术硬骨头,肯定能成。”
八年攻坚 存活率从45%跃升至98%
试种的挫败,没让丁炜却步。反而在巡查时发现的一个小惊喜让他坚定了方向:存活的2亩半茭白,不仅个头比南方的大一圈,剥壳后咬一口,鲜甜水灵的口感,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尝过的。“就这两亩半,让我看到茭白在盐碱地的潜力——不是不能种,是得找对方法。”
他很快摸清了核心难题:茭白喜弱酸性土壤,可镇赉的土壤是苏打型盐碱地,pH值远超适宜范围。“关键就两步:降碱、选种。”丁炜一头扎进田里,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攻坚。
泡田时,他尝试应用柠檬酸降碱剂等土壤改良措施,调节土壤酸碱环境;插秧后,又在田里套养龙虾、大闸蟹——既能靠水生生物的活动疏松土壤、调节水质,又能多一份收益,形成“茭白+水产”的生态种植模式。为了选育耐盐碱品种,他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反复试验,从缙云筛选抗病性强的种苗,在镇赉的盐碱地里一代代驯化,联合创新种苗寄秧育苗技术,记录每一批种苗的成活率、生长周期。
从前期调研到规模化种植,八年时间,试验记录堆了满满一抽屉,茭白的苗种成活率也一步步攀升:从最初的不足45%,到今年,田间存活率突破98%。
“这不是简单的‘南菜北种’,是两个‘零的突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的评价,点出了这份成果的份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员尝试在东北三江平原种茭白,但只停留在项目实验阶段,未产业化发展;而现在,不仅首次实现了东北茭白大规模化量产,还首次在盐碱地种成功——既利用了闲置土地,又通过生物改良修复了土壤,价值太大了。”文波龙进一步解释“茭白模式”的生态价值:相比传统的盐碱地化学、物理改良模式农化投入大且收益慢,“茭白模式”作为生物改良可以减少化学改良剂的投入,种植期间泡田排水、长期淹水,根系能深入土壤1米以下,根系还能分泌草酸等有机酸,盐碱地种植茭白可以降低耕层土壤pH值、含盐量,提高土壤孔隙度;另外,茭草还田腐解后能进一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形成“改良—种植—再改良”的良性循环。
“镇赉茭白,嫩江水灌溉,昼夜温差大,总结就是八个字:白嫩个大、甘甜爽脆。”如今提起自己种的茭白,丁炜满是自豪——昔日的“不毛地”,终于长出了让农户看见希望的“幸福苗”。
北菜南销 40天销售额超千万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2024年,丁炜以原有吉鹤农业公司为基础,联合当地两家企业,成立了镇赉县苏吉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万亩茭白产业园区。如今,园区里的茭白,每公顷产量能达10万斤,从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每天有10余万斤通过冷链物流发往长三角,实现“北菜南销”,40天的采收期,能实现销售额超千万元。按3元一斤计算,一亩销售额可达20000元,技术好一点的农户每亩纯收益可超10000元。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也就挣千把块钱。现在种茭白,保守估计今年能挣6-7万元。”种植户常凤春站在自家茭白田边算起了账。“不管是茭白苗还是种植技术方面都很省心,啥时候该施肥、该管理,技术员都会说清楚,照着指导干就行。”常凤春笑着说,“丁总还帮我们打通了销路,现在既不用愁种不好,更不愁卖不掉。”像常凤春一样,今年,丁炜还带动了当地7位农户首次种茭白,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手把手指导。
镇赉茭白能在南方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品质+时间差”:全国大部分茭白产区在8月前后采收,镇赉的茭白9月才上市,正好填补市场空白;加上盐碱地和寒地气候的加持,茭白单株重量平均7-8两,是浙江本地茭白的两倍,出茭率达82%-85%,成了江浙沪市场的“香饽饽”,网友还送了它一个昵称——“吉林隐藏款特产”。
刚割下来的茭白,分拣打包完直接装车,客商都在库房外等着,根本不愁销。收购商李师傅说:“今年我已经收了50多万斤,发往上海、杭州的批发市场,很快就能卖完。”
错峰上市 保鲜期从10天延长到20天
如今的丁炜,早已不满足于“种好茭白”。在万亩产业园区里,分拣区、冷库正在建设中——“建冷库能延长茭白保鲜期,从10天延长到20天,错开集中上市期,让茭白身价再涨一截。”他的规划里,还藏着更长远的目标:开发茭白深加工产品,把茭白叶做成青贮饲料,让“一株茭白”实现全产业链价值。
这份蓝图的背后,是科研力量的持续赋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文波龙团队最早为了解决盐碱地开发种稻过程中退水的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持续开展东北与南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在盐碱生境的对比栽种实验,2021年开始筛选出具有耐盐碱能力和经济效益的茭白作为优先引种植物,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与栽种技术攻关,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和资源利用提供支撑。这与来自浙江的丁炜艰苦实践摸索的目标正好吻合,经政府对接,科研团队于2023年开始与丁炜的吉鹤农业公司(2024年整合为苏吉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产学研融合,科技支撑盐碱地茭白规模化种植,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除了在丁炜生产田块的植被动态调查和监测,还在茭白田里布设了控制实验田,装上了土壤监测设备,实时传输盐度、酸碱度等数据,记录种植前、中、后的土壤指标变化,为“茭白改良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要摸清这个模式的‘生态账’和‘经济账’,让它能在更多盐碱地推广。”文波龙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耐低温耐盐碱品种选育、种苗本地培育、抗性栽培、生物改土和规模化种植机械装备等方面技术创新,拓展茭白种植多用途利用模式,并加快技术转化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积极推进基于茭白种植的盐碱地生物改良和特色利用创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吉林农业大学也加入盐碱地茭白种植技术研发队伍,主要围绕茭白田小龙虾、河蟹养殖。该校研究生郭政要说:“开展茭虾、茭蟹综合种养,正好契合‘一地多收’‘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
规模化种植茭白并丰产,让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收获了新希望。“根据资料,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可被利用面积1.15亿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东北盐碱地总面积5600万亩,吉林省镇赉县盐碱地面积有35万亩,适合盐碱地治理的面积约20万亩。”文波龙认为,茭白耐盐碱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潜力大,以茭白等先锋植物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我国其它条件适合的地方,研究和推广盐碱地种植茭白也很有价值。
“这份探索,还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而镇赉县的‘茭白模式’,正是‘大食物观’理念和盐碱地‘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盐碱地种植茭白,同时兼顾改土、种草和蔬菜生产,不仅扩大了耕地资源,还带动了乡村振兴,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三重效益。”文波龙这样评价。
秋风掠过嫩江流域,缙云的茭白香飘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而东北的盐碱地,也因这株“缙云苗”焕发了新的生机。从“南橘北枳”的担忧,到“南种北兴”的成功,丁炜和他的茭白,不仅蹚出了一条“改良土壤+产业富民”的新路,更给全国盐碱地治理写下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经济双答卷”。
(全媒体记者 徐郡博)

文波龙(左)与丁炜(右)在盐碱地做实验




丁炜在种植茭白苗

丁炜(左)与文波龙(右)探讨茭白品种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