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强作风”学习宣传活动月丨彭桓武:列清单,捐出此生所有
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4-5月定为“读故事 强作风”学习宣传活动月。引导全所职工、研究生结合科技创新实际,大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创新文化建设,以优良党风引领优良作风学风。
第一期故事的主人翁是:彭桓武
彭桓武(1915-2007),湖北麻城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云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一生严于律己。1995年,彭桓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他将全部奖金设立为“彭桓武纪念赠款”,分赠给当年一起奋斗的同事或其亲属。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间,彭桓武将款项毫无保留地赠予35人,每一笔都由他亲手汇出。2003年,彭桓武在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时,谈及这笔奖金时说道:“(钱)对我来说没用,我生活足够了。”
彭桓武不仅看淡金钱,对于名誉和职务,也很淡然。完成核武器理论研制后,他认为已经完成中国年轻一代核物理工作者的培养任务和使命,便主动申请回到中国科学院。1972年,他先回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彭桓武担任所长。五年任期一结束,他便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写信请辞,推荐更加年轻和有领导能力的人担任所长,并拒绝出任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走完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享年92岁。他列出清单,捐出他的此生所有——遗体、全部积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导师玻恩的签名赠书,以及个人藏书等;他使用的电脑、打印机及其附件,包括书桌、椅子与上网号码,则被他一一备注该归还到哪里。他立下遗嘱,不搞任何纪念活动,将自己的骨灰与妻子的骨灰合并后也不存放公墓,而是归返自然。
2008年6月27日,依据彭桓武生前遗愿,理论物理研究所将国家授予彭桓武的515克黄金铸造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予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这是该馆收到的第一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以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报效祖国。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倾其所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他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照亮科技工作者前行的路。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公众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