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提出:建设中科院盐碱地治理与水稻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
本报讯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王志春提出,要充分利用中科院多年来在盐碱地治理与改造积累方面的研发优势,在吉林大安建设中科院盐碱地治理与水稻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提供科技支撑。
省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建设,计划投资260亿元,建设十大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吉林省西部三大引水工程为基础的土地整理重大规划项目,被吉林省列为“第一号工程”。该项目包括镇赉、大安、松原三个项目区,通过引水工程建设,大规模治理盐碱荒地和改造中低产田,仅吉林西部就可新增耕地255万亩,增产粮食33亿斤以上。
2003年,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与地方合作,建立了中科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大安站),大安站位于项目区之一的大安核心灌区范围内。几年来,该站在盐碱地水盐动态监测、盐碱土理化性质、盐碱土改良、碱地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选育、盐碱地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如根据土壤盐碱化空间差异提出盐碱地分类治理利用对策和苏打盐碱地水稻开发综合技术模式;引种耐盐碱植物120份;收集水稻品种资源3000余份,现已培育出水稻新品种3个,并有一批优良品系有待今后审定,获得授权专利14项。
梁正伟、王志春认为,结合吉林省的实际需求,为改变以往在农户中的零散示范模式,建设长期、稳定的盐碱地高产机械化稻作科研基地,不仅可在加速吉林省重度盐碱地水田集中连片开发中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目标,还可以集中显示科技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通过长期系统示范、辐射作用,还将为盐碱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为此,梁正伟、王志春提出,建设中科院盐碱地治理与水稻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规模可在500~1000公顷范围内。中科院相关成果可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开发和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开展大规模的科研和成果示范。具体内容可包括:盐碱地种稻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盐碱地水稻抗逆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和加工,盐碱地水稻稳产高产配套技术模式示范,盐碱地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与机械化育苗体系,盐碱地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盐碱地水稻高产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盐碱地节水种稻模式开发与技术示范,盐碱地种稻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可持续生产技术示范,盐碱地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与示范,盐碱地功能稻米产品开发等十大功能模块。
《科学时报》 (2009-4-1 A1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