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中国城镇化占用湿地遥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8年世界湿地日将主题设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镇湿地能够使城镇更宜居,它们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补充饮用水,过滤废弃物,提供城镇绿色空间,并且是居民的生计来源之一(http://www.shidi.org/zt/2018/)。目前,全球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0亿,随着这一数据的不断增长,湿地的重要性将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城镇化作为最为典型的人类活动类型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影响我国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时的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其中,城镇土地扩张作为基建占用的最主要形式,成为影响湿地的重要威胁因素。城镇化对我国湿地损失的贡献率是多少?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导致的湿地损失经历了怎样的时空格局?相关问题的解答对于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北地理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利用中国科学院建设完成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库(ChinaCover;吴炳方等,2017)中1990、2000、2010年三期城镇用地和湿地数据,系统探讨了1990-2010年期间中国城镇用地扩张和湿地损失的时空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直接占用湿地的数量、格局及其地理分布差异;对比了ChinaCover湿地数据与我国国家尺度上已有的湿地调查或遥感估算的结果。
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中国的城镇用地扩张直接占用了2883 km2的湿地,约占我国湿地损失总面积的6%;城镇化占用湿地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滨海地区。随着全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用地扩张占用湿地的趋势明显增强。尽管政府主导下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努力不断加强,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图1 中国湿地分布格局及其损失分布情况
此研究在国家尺度上量化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占用湿地的格局与过程,并对城镇化占用湿地的政策驱动、生态效应、湿地保护的努力及挑战、管理启示等做了全面解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湿地损失过程;而且将为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图2 1990-2010年中国城镇用地扩张占用湿地的空间格局及遥感影像示例
该研究由东北地理所毛德华副研究员、王宗明研究员、宋开山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邬建国教授、中科院遥感所吴炳方研究员和曾源研究员等共同完成。成果发布在国际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If = 9.787)上。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YFC0500201, 2016YFC05004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383)、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人才基金(2017277)及中国国家留学基金((201604910407)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Mao D.H., Wang Z.M., Wu J.G., Wu B.F., Zeng Y., Song K.S., Yi K.P., Luo L. China’s wetlands loss to urban expansion. 2018, doi:10.1002/ldr.2939.
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ldr.293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