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环黄渤海湿地生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廊道是全球最大的水鸟迁徙路径之一,其中环黄渤海湿地是最为重要的栖息生境,对于迁徙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环黄渤海地区,地跨朝鲜半岛西海岸和中国江苏启东市以北长度超过1万公里的海岸线,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区域湿地和迁徙水鸟受人为胁迫干扰严重。准确理解湿地分布范围、变化趋势和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环黄渤海地区长时间序列湿地生境及其人为胁迫的跨境对比分析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将集成面向对象与多层决策树的分类技术(HOHC)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影像,获得了1978至2018年间5个年份的环黄渤海地区土地覆被数据集。通过构建人为胁迫指数(ATI,单位面积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覆盖率)和应用渔网分析的方法,重点解析了湿地及其人为胁迫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中国、朝鲜、韩国范围内的变化异质性;同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集、主要港口分布情况和水鸟分布数量调查数据集,探讨了人为胁迫对迁徙水鸟生境的影响。研究发现:环黄渤海区域自然湿地呈现持续萎缩趋势,40年间净损失17.2%(7361 km2);农业耕垦和城镇化活动,犹如在海岸线上建造了一个新长城,对滨海自然湿地造成显著影响,且滨海建设用地在三个国家中仍持续扩张,对于湿地生境仍造成了显著压力。
图1 环渤海地区湿地变化时空异质性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近200个指标中,有70多个与湿地相关。其中目标6.6和15.1中着重强调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长时间序列湿地空间分布及其人为胁迫的相关信息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为目标,该研究结果和数据集有望对滨海湿地保护国际合作及相关政策优化和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图2 环渤海地区人为胁迫指数、水鸟数量、夜间灯光及主要港口分布格局
本文由博士生李延峰、毛德华副研究员(通讯作者)、王宗明研究员等共同完成,成果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19040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383)、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0301014RQ)、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项目(2017277,2012178)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www.geodata.cn)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Li, Y., Mao, D.*, Wang, Z., Wang, X., Tan, X., Jia, M., Ren, C., 2021. Identifying variable changes in wetlands and their anthropogenic threats bordering the Yellow Sea for water bird conservat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7, doi:10.1016/j.gecco.2021.e0161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