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青藏高原大型湖泊总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该区域湖泊数量多、分布广、所占面积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与水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降雨增加、冰川冻土融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湖泊面积扩张在青藏高原区域表现较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质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野外水样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但该方法对于环境、气候复杂的青藏高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大范围的湖泊水质进行监测。因此,通过遥感的手段来长期监测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动态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水质状况,决定着水下光场分布,进而影响水体的初级生产力。TSM是多种营养盐与污染物吸附的载体,尤其是氮和磷,它们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遥感学科组科研人员开发了基于谷歌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的Landsat遥感影像湖泊TSM反演算法。利用2014-2019年在青藏高原多次野外调查的秋季采样数据,并结合GEE平台上的Landsat天顶角反射率产品,构建了精度较高的TSM遥感反演经验模型(R2 = 0.83,RMSE=1.08 mg/L)。通过GEE平台处理,最终获取了1990-2020年青藏高原50km2以上大型湖泊秋季TSM结果。在分析湖泊秋季TSM均值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降雨、风速、温度、湖泊面积、NDVI)之前,根据朱立平等(2019)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在不同时期变化特征的研究成果,114个湖泊被分成A-D四类。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和部分东北区域的湖泊有着较低的TSM值。在四种类型的湖泊中,一半以上的湖泊秋季TSM值均低于20mg/L。对于湖泊TSM年际变化趋势,除了类型D,A-C类型的湖泊TSM更多地表现为显著性下降的趋势。通过相对贡献率分析,湖泊面积对TSM年际变化贡献率最大(82.2%),其次为风速(11.0%)。进一步对比分析湖泊整个区域与非扩张区域的TSM值,发现湖泊面积的扩张区域对整个湖泊的TSM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1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湖泊秋季TSM均值分布情况
图2 青藏高原湖泊TSM与环境因子间的影响机制(“+”和“-”分别表示正向和负向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3)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陶慧博士为第一作者,宋开山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XDA19070501)资助。
文章信息:Tao, H., Song, K., Liu, G., Wen, Z., Lu, Y., Lyu, L., Shang, Y., Li, S., Hou, J., Wang, Q. and Wang, X., 2022. Variation of satellite-derived total suspended matter in large lakes with four types of water storage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15732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7328.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