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泥炭地潜在分布及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
泥炭地仅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泥炭地面临显著的退化风险。我国东北地区作为泥炭地的重要分布区,在区域尺度上的泥炭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亟需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物与环境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野外调查以及文献搜集获取了点位尺度的泥炭地分布数据,通过多种算法结合以及最优模型筛选的方式构建了东北地区的泥炭地分布模型。并基于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SSP126,SSP585)下21世纪中(2040-2060年)和21世纪末(2080-2100年)的泥炭地潜在分布及变化动态。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泥炭地适宜面积为97100 km²,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区的河谷地带和河岸带,小兴安岭地区和三江平原的适宜面积相对较少。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尤其是在高排放的SSP585情景下,东北地区泥炭地适宜面积大幅减少,泥炭地面临显著的退化风险。气候因素,尤其是日均温差和最热月最高气温,对泥炭地适宜面积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此外,土壤pH、冻融过程、地形地貌和区域持水能力等因素也对泥炭地的适宜性具有重要影响。
图1 当下我国东北地区泥炭地潜在适宜分布区
图2 影响泥炭地潜在分布的因素重要性
图3 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泥炭地潜在适宜分布区的变化
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重要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论文由湿地生物与环境学科组武浩波硕士研究生、张仲胜研究员(通讯作者)、薛振山副研究员等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94825)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0900)等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Wu,H.,Zhang,Z.*,Xue,Z.,Zhao,W.,Sang,L.,Wu,H.,Wang,W.,Guan,Q. and Lu,K.,2025.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eat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ensemble model.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104866.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866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