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在牡丹江成功召开
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哈尔滨福君会议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第“25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于2015年8月25--2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3个国家,其中中国参会代表来自19个省,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119家单位563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共收录论文96篇,标志性成果论文集一本。
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黑龙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文华,牡丹江市副市长朱乃振,黑龙江省院士办公室主任朱琳,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韩天富应邀出席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丽娟研究员主持,朱乃振副市长致欢迎词,张平宇副所长和李文华院长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
大会包括大会报告、三个论坛(大豆育种家论坛,大豆可持续发展论坛和青年论坛),三个分会场报告(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资源与加工和综合分会场)。盖钧镒院士等17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盖钧镒院士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和遗传基础”为题。阐明了大豆品种产量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大豆材料创新是品种产量突破的关键,强调首先要掌握种质资源,其次建立种质创新的系统计划、提高种质创新的水平和效果三个方面为抓手,从而也为大豆科研生产指出了发展方向。专题论坛分为大豆育种家论坛:10位大豆育种专家围绕中国大豆种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公益性大豆育种技术平台构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情况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新形式下育种策略;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论坛:来自7个单位的8位专家在大豆育种、耕作、轮作、施肥与植物营养、大豆根瘤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栽培模式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通过上述的研究,将更好的实现大豆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青年论坛:共有22位青年大豆科研工作者汇报,报告内容涉及大豆主栽品种遗传演变规律,美国大豆育种效率,SSR指纹图谱构建,大豆种质资源耐荫性研究,生育期组划分,锈病等大豆抗病性研究,大豆固氮,大豆根际与微生物的互作,豆产品加工等方面。三个分会场有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场,15位科研工作者作了报告,内容涉及基因(抗病基因、开花相关基因、抗性基因、高油基因)的功能鉴定,开花期和百粒重QTL定位,新种质创制等方面;遗传育种与资源分会场,共有14位大豆育种专家汇报,报告内容包括野生大豆资源收集利用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杂交大豆技术及不育系测交技术,大豆蛋白相关QTL定位等内容;综合分会场,主要介绍了耕作、固氮、肥料、间作和机械化等涉及耕作栽培等方面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会上,与会代表和报告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闭幕式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韩天富主任主持,并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五大特点”,即参会人数多,代表来源广;内容丰富,水平提升;新老结合,人才辈出;关注产业,凝聚共识;环境舒适,服务一流。继2014年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后,我国大豆科技工作者继续克服各种困难,在大豆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对推动我国大豆科研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会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共建的大豆育种基地等,代表们对试验田的规范和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给与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