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学术沙龙首次座谈会:聚焦“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
2015年12月4日,由农业党支部与工会主办的现代农业学术沙龙在我所农业楼五楼召开。此次活动得到了各学科组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农业老师与学生近30人参加。
农业支部书记赵春生首先介绍了现代农业学术沙龙活动的启动背景以及活动计划,并针对本次议题——《“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做了简要介绍,希望各位老师与同学结合自身专业各抒己见,共同为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提供真知灼见。
“镰刀弯”地区,指的是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区域,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该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意见指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学科组张晓平研究员、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冯献忠研究员、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循环学科组田春杰研究员以及钟荣珍副研究员、张红香副研究员、梁爱珍副研究员等年轻科研人员分别就“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做了热烈交流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的出台是由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单一,成本增加和效益降低,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种养不衔接,资源环境约束与生产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因素,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提出我所及学科组应对《“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的举措及建议。例如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关注土壤微生物对农田作物系统效益的作用;要探清玉米大豆轮作、间作系统中,除草剂对豆科作物的影响及药害消除或减轻机制;要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针对玉米结构调整的有效适用的可持续技术研究及示范,带动“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以及区域农民持续增收。并希望以后加大学科组间的合作,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做出贡献。现场讨论激烈,氛围良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现代农业学术沙龙计划每周五下午举办,主要通过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科研人员及学生间的沟通,促进学科组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