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STS区域重点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7月13日,由东北地理所赵恒田研究员主持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基于荒漠化治理和沙产业关键技术应用与研发”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党委委员、所务委员兼科技合作处处长初玉、科技合作处业务主管王中、科技合作处项目主管司晨,东北地理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王宗明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处长刘俊杰主持,项目合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骨干成员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验收会议专家组由东北林业大学王玲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张耀伟研究员、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王承义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鲁会玲研究员、内蒙古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鲍红春研究员等5位专家组成。
赵恒田对项目进展作了总体汇报。经过项目实施,新收集保存与评价出适于沙生环境种植的食药用植物89种(份);培育出蓝靛果、唐棣、沙葱等优良新品种(系)6个;建立了蓝靛果-石刁柏、沙棘-沙葱等沙生复合经济植被模式9种;完成了沙棘、蓝靛果、文冠果等3种沙生植物全产业链共享数据平台建设;蓝靛果、唐棣、沙葱新品种及复合种植技术等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等地示范应用3000余亩。项目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多项亮点成果,示范应用效果较显著,项目成果也得到多家媒体报道,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审查了验收资料、观看了试验示范实施现场效果记录片,经质询和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先进、创新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复合经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荒漠化区经济植物高效高值利用打造了示范样板。
初玉勉励项目组成员持续关注荒漠化治理和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本项目实施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为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美丽内蒙古.美丽母亲河)专项项目之一。该项目聚焦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荒漠化问题,通过选育具有高附加值的沙生植物新品种,研发快速繁育、原生境生态培育、非耕地栽培新技术;构建沙生植物生态保护动态监测及产业链共享数据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生态保护及沙生经济植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