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示范区在2025年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发布会上发布6项新技术
2025年1月10日,2025年佳木斯国家农高区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发布会在建三江米都大厦成功举办。发布会上,三江示范区发布三江平原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三江模式2.0)、全场景智能施肥技术体系、“海绵农田”黑土地保护系统解决方案、北大荒“地块画像”数据集等6项技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重大项目办公室李鹤副主任和三江示范区技术负责人王洋研究员参加了此次成果发布。
三江平原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三江模式2.0)。包含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寒地水田地力与产能提升技术体系、全场景智能施肥技术体系、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综合地力提升技术体系、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智能化配置技术体系,近年来技术模式在三江平原累计辐射推广7985万亩,核心示范区实现土壤容重降低5%、粮食增产4.5%-22%、减肥5%。
全场景智能施肥技术体系。结合农业时空大数据,将田块划分为不同的施肥区,利用变量施肥设备,结合北斗导航定位技术精准施肥。在精准施肥领域形成以遥感影像及地形数据获取-精准管理分区-作物需肥规律及水肥运移分析-施肥模型构建-处方图生成为主线的智能施肥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在29个北大荒农场应用示范,深受各农场的广泛认可。
“海绵农田”黑土地保护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海绵农田”全流程智能化监测、诊断、决策、执行,利用暗管排水技术、草水道技术、等高宽埂技术,实现农田“旱能蓄,涝能排”,通过实验田、示范田、样板田、推广田的推广思路在友谊农场、曙光农场、宝泉岭农场、鹤山农场等8个农场应用示范,示范效果显著。
北大荒“地块画像”数据集。建立多尺度、多模态、多过程、多维信息的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搭建以土壤、利用、产能、退化、生态、对策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摸清家底,明晰耕地质量变化过程,服务黑土地保护和智慧农业应用推广,为三江平原模式评估和现代农业分区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