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黑龙江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进会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2025年4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黑土粮仓”科技会战2025年度工作推进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旨在总结“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深化院省合作,共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新篇章。会议由副所长李禄军研究员主持。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庞海涛、副厅长刘广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副局长许航,农业科技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竑晟、副研究员曾艳,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武海涛,“黑土粮仓”先导专项项目负责人,市(县)相关领导及农业农村局相关同志80余人参会。
“黑土粮仓”先导专项科学总顾问张佳宝院士、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志杰研究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立春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周宝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韩晓增研究员、李秀军研究员等莅临指导。
会议开场播放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宣传片,生动展现了近年来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科技进展与成效。
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卢淑雯分别介绍了黑土地保护工作进展、科技会战实施情况及合作交流成果。
建三江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雷,海伦市副市长杨会玉,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淑湘,分享了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成效。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优良品种及主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东北地理所与海伦市、北安市、密山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地方科技合作。东北地理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大学、佳木斯国家农高区、北大荒农垦集团等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携手推进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成果转化方面,东北地理所与富尔集团-富尔五大连池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大豆品种转让协议,双方以2000万元的价格将大豆新品种“东生22”的生产经营权进行转让,创下了第三积温带大豆品种转化费用最高记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互沐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约。
姜明表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研发的系列原创技术中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2项、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25项;在黑龙江省完成海伦、三江、齐齐哈尔三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总面积达到4.8万亩,技术模式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4亿亩;构建了“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适宜黑龙江省不同类型黑土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为国家和地方黑土地保护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许航肯定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的显著成效,已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代表性旗帜。通过院省协同攻关,合作双方充分发挥黑土地资源禀赋、现代农业优势、技术与人才优势,在退化阻控、健康培育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次会议通过总结成果、分享经验、发布新技术、签署科技合作协议,进一步凝聚了各方力量,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许航建议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协同攻关,强化院省合作,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向田间地头倾斜,确保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庞海涛表示,黑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双方充分发挥“院地一体”新机制,借助中国科学院优势科研资源,锚定黑土地保护利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目标,在黑土耕地保育、秸秆综合利用、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探索总结了“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成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地区域适宜性耕作模式。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引领带动下,全省各地持续掀起黑土地保护利用热潮、取得可喜成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我省视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落实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创新保护模式,健全保护机制,确保黑土地永续利用。
“黑土粮仓”先导专项6个攻关任务和7个示范区负责人汇报了阶段性亮点成果、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2025年工作计划。专家组对所有项目和示范区重大成果部署工作进行了系统点评。
张佳宝院士强调,目前黑土专项总体进展顺利,推进进度与目标较吻合。他强调专项后期工作要将重点放在成果的总结和凝练上,对已取得的成果认真做好梳理和凝练,未来的工作重点要做好重大成果的产出部署和安排,力争取得有影响的重大成果。
王竑晟表示,要加强与省市地方政府、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院地一体”机制,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生物育种等方面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落地转化,真正实现科技成果推得开、留得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