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文库
以优质服务做科研人员的有力后盾
——参观野外台站有感
2011-11-09 | 来源: |【

  加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年多了,还记得进所之初,所长就教导我们要服务于科研,要培养服务意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接触最多的也是各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所长的教导也慢慢有了更多的体会,科研人员不仅是研究所的支撑力量,更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科研人员的辛苦耕耘,就没有研究所今天的成绩(套句俗语,跟着科研人员有饭吃,呵呵J)。但是,平时与科研人员的接触只是在办公室,看到的是他们在科研大厦中的样子,对科研人员出野外的辛苦只停留在字面上。经历了9月7日和9月8日两天的野外台站参观活动后,我才真正从内心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辛苦,感受到他们辛苦背后的快乐,坚定了以优质服务支持科研人员的决心。

  一、科研人员的辛苦

  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很少会说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但从梨树到大安,一路走来,他们的辛苦我感受到了。初到成立于2010年,面积300公顷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有的只是看到一望无垠玉米地的兴奋,而从到达关义新老师的玉米育种基地开始才逐步体会到了科研人员的辛苦。关义新老师带领他的团队每天穿梭于不同的玉米地中,只为培育出新的优质玉米品种。他们每天接触的就是玉米,在这里玉米地不再是收获庄稼的地方,而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在地里工作。通过关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他的团队中有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有毕业于吉林大学的,但第一眼看上去他们真的像当地的农民,任谁也想不到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却每天都窝在乡间的玉米地里工作,只为培育一个玉米品种。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要历经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长期奋战,每天与玉米打交道的科研人员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他们的辛苦在于默默的坚持。

  张晓平老师辛苦工作的地方也位于梨树县,那里如今已成为梨树县农业高新技术科普示范基地。这片玉米地有15垧,分别进行了全覆盖、不覆盖、1/3覆盖的种植,采用了无垄耕种,既可以保持地力还可以提升地力,是一种新型的播种方式。为了播种,张晓平老师自己组装播种机器,并进行了改进。不要小看这台机器哦,张老师每年在春耕的时候都会将平时停在研究所的播种机开到梨树进行耕种,它是播种的最好伙伴。张老师的辛苦在于不断的创新。

  经历一下午的车程,我们在傍晚时分到达了位于长岭县腰井子的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如果说这个野外站在深山里一点也不为过,周边只有稀少的农户,放眼望去是300公顷的草地,与玉米地不同,这里的草已经变成黄色,金灿灿的一片。草地看着虽美,可是要在这么大面积的草地上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就不美了。周道玮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草地上布置了盐碱地覆沙实验,补播羊草、草木樨实验,以及动物代谢等实验,每个实验都有专人长期负责。长岭站不仅有草,还有羊、鹅、火鸡、鱼等动物,这些动物虽然是做实验用的,但养起来也颇费力。长岭研究站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刚走到草丛中,我的鞋里就钻进了草籽,走起路来扎的很痛,而科研人员每年有好几个月都要和这些草打交道,忍受着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华伟老师做的动物代谢实验,一走进实验房间,迎面而来的是刺鼻的羊粪的味道,而刘华伟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与几十只羊在一起,尤其是晚上,部分羊每2小时就要喂食精饲料,遇到羊生病,还要将其隔离。长岭站的辛苦在于工作环境的艰辛,每位科研人员都晒的黑黑的,穿着统一的迷彩服,在这里漂亮的裙子,精致的高跟鞋是完全用不上的。

  参观的最后一个野外台站是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远远就望见了漂亮的日式小楼及玻璃房,原以为这里的工作环境会好些,可是随着杨福老师和黄立华老师到实验现场参观后却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大安位于吉林省西部,这里的土地大都被盐碱化了,作物很难生长,科研人员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在盐碱地中种出高质量的羊草、培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通过杨福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他培育的“东稻4号”水稻品种历经8年时间才培育成功,8年里他都在默默做着培育,等待着收获。大安的阳光光照很强,只在阳光下晒了一会就感觉到皮肤变黑了;大安的蚊子也很毒,刚拿出本子记笔记就被叮了个大包,而科研人员每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重复着他们的实验,记录着实验结果,期盼着实验的成功。

  二、辛苦并快乐着

  在感受着科研人员辛苦的同时,我也深深被他们的快乐所感染,每个野外台站的科研人员都辛苦并快乐着。当每位科研人员介绍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时,我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自豪,他们不会说自己有多辛苦,更多的是对自己成果的感慨,他们的幸福感染着每一个人。当张晓平老师介绍他的播种机时,他很自豪的告诉大家那是他自己组装和改进的;当周道玮老师介绍他的草地、饲养的动物时,他会很开心的告诉你他的收获;当杨福老师介绍他的“东稻4号”时,他露出如孩童般的欢快笑容,与我们分享着他的喜悦。艰辛工作的背后是幸福的收获,野外台站的科研人员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长期的坚持中等到了自己的收获,他们辛苦并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我感受到了。每每想起周道玮老师骄傲的介绍他为站里的厨房安装了美大下排烟炉灶时兴奋的样子,我都会会心一笑,这些科研人员太可爱了。

  三、我的收获

  在这次参观野外台站活动中我不仅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辛苦,感受到他们的快乐,还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我知道了什么是玉米螟,头一次见到了苜蓿草、虎尾草、碱蓬,学习到了玉米是怎样自交、水稻怎样杂交等知识,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及听过的实验,收获了很多从课本上不曾学过的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只是一名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而是一名具有科学知识的工作人员。此外,在长岭站我还看到了火鸡,品到了科研人员自己饲养的羊肉;在大安站亲手采摘了甜美的柿子和黑天天,一切都那么值得回味。

  旅途的快乐是我的又一收获,一路欢声笑语,在游戏中增进了年轻人之间的友谊,而公路两边的美景又使我饱了眼福,看到了成片的玉米地、水稻田,看到了收割的豆子,看到了成车的洮南西瓜(还看到了高速路上遮挡车牌的汽车,以前从未见过,呵呵)。此外,我们还在向海自然保护区感受到了湿地的美丽和丹顶鹤的顽皮。

  四、有力的后盾

  通过这次野外台站参观活动,我才真正认识了那些长期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深深理解了他们的辛苦,了解了他们的科研领域,这将使我在未来的工作中会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以我的优质服务作为他们的有力后盾,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进而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共同创造研究所的美好明天。

(作者:人事教育处 郭琳)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