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文库
放眼西部草原 胸怀生态农业
--野外台站考察随想
2011-11-09 | 来源: |【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一行行南归的大雁迅速而有规律的变化着,我们的汽车正奔驰在去往吉林西部的大路上…很幸运作为年轻的管理人员跟随所长去野外台站参观学习,两天的时间参观了四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让我们每每都惊呼不已,我们赞叹一线工作人员的科研精神,我们雀跃他们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绩。我们为研究所有这样、这些优秀的团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草原站升起不落的太阳

  考察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梨树的一片苞米地,虽说这苞米地乍一看都差不多,但您别说,我们看的这片苞米地还真跟普通老百姓家的不太一样,因为这是我们所一位新引进人才的“自留地”,整片苞米地都是用做科研实验用的,育种是这项实验的主要目的,耕作技术也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项目之一,其中提到了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听完科研人员的介绍确实觉得这种技术的优点很多,但我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多的玉米秸秆如果当年利用起来所产生的价值与放到地里第二年对玉米产量产出的价值,哪个更大一些?

  考察完苞米地,我们前往长岭草地农牧生态试验站,越往西北走风沙越大,当我们开车驶进一片黄土高坡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就到了,长岭站巍然屹立在这吉林的西北边陲,来到站里,通过了解得知站里目前正在进行的几组试验研究,“盐碱地覆沙造旱田”、“枯落物添加的弃耕地演替及其土壤碳截获”、“退化草地补播恢复效应”、“土壤异质性决定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产力”、“草地放牧基础上的肉羊优化饲养”等试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有一部分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成绩。这里的蚊子很多,风也很大,我们暗自佩服长期工作在这里的科研人员,他们真的是很不容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付出,使草原站成为了我所野外台站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扩展我所从农田农业研究到草地畜牧业研究,加强新的学科方向以及服务地方需求和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间总是短暂的,说话的功夫我们就要离开了,那一刻看着远远的天边,一抹斜阳映红了整个大地,祝福长岭草原站,祝福在这里工作的同事们,愿在你们心中永远升起一轮不落的太阳。

  二、盐碱地开放的旷世奇葩

  向海,一个并不像海的地方,我们做了短暂的停留,我揣测这可能是领导要让我们感受一下湿地的魅力,说到湿地,那可是我们研究所的重头戏呀,东北三省的各个湿地几乎被我们研究所垄断了,湿地是关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保护生态恢复环境成了湿地科学家们每天思考的问题,祝他们好运!

  当我们驱车赶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时候,远远望去,整齐的日式结构房屋映入眼帘,一座现代化的碱地生态试验站已经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听站里工作的科研人员讲,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创建为植物抗逆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和保育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他们在典型碱地开展长期定点定位观测、科学试验示范研究,开展次生盐渍化等风险评估预测,为盐碱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在重度盐碱地羊草植被快速恢复重建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开展水稻耐盐碱遗传与育种研究,目前,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已先后培育出东稻1号,2号,3号,4号等水稻优质耐盐碱品种4个。他们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喜获2011年全国水稻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尤为可喜的是,“东稻4号” 不仅创下吉林省水稻超高产品种历史最高纪录,又经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水稻品种高产竞赛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评审会议评审,在2010年度吉林省水稻新品种高产竞赛中喜获一等奖。

  相信大安站的全体科研人员将继续以研究苏达盐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技术为己任,充分发挥和利用植物抗逆基因资源,探讨苏达盐碱地碱化过程和机理,在典型碱地开展长期定位定点观测、科学试验、示范研究,为盐碱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祝愿他们在创新“2020”的大好机遇中,扬帆远航,继续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使大安这块盐碱地上开满朵朵旷世奇葩。

  考察结束了,引发了很多思考,也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虽然工作性质、分工不同,但不论是管理岗位还是科研岗位,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个,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促进研究所更快更好的发展,科研一线人员的精神刺激了我们这些80后的年轻人,那么艰苦的条件,他们都能坚守阵地并有所成绩,而我们呢,整天在科研大厦里办公,是否也能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点儿什么?我们唯有努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研究所的发展要靠我们每个人努力和奋斗。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大大加强了我们对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一群年轻人一路欢歌笑语,也增强了彼此的友谊。这使我们整个机关管理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为日后在工作上更好的沟通协作打下坚固的基石。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一步步见证研究所蓬勃发展的足迹历程,祝愿我们研究所的未来会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综合办公室 毛之夏)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