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文库
赴东北地理所野外台站学习考察报告
2011-11-09 | 来源: |【

  2011年9月7日至9月8日,何兴元所长赴梨树、长岭、向海、大安等地实地考察,考察我所几处实验站科研设施、研究环境以及科研人员生活条件等情况。我作为新近入所职工,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看到了各个试验站科研人员的艰苦工作环境、高涨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已经浓烈的对工作的热爱之情。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令我感到振奋和鼓舞。这种感受只有亲身来到试验站,来到他们工作学习的地方,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领会,才能在我心中留下他们那拼搏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9月7日上午,何兴元所长一行到达梨树高家基地试验站,这里有近60亩的选育基地,用于培育挑选出变异的但具有良好稳定形状的个体植株,在这里我所关怡心研究员给我们讲解了玉米自交品种选育方法。用此方法培育出的玉米植株相较其他品种更具有抗倒伏、抗虫害等优点。另外我所研究员还介绍了玉米无垄栽培及秸秆覆盖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对比试验田中,通过土壤剖面坑我们看到,无垄栽培技术玉米植株的根系深植于土壤层以下70-80厘米,这样既省去每年初级对土壤进行平整划垄的人工,同时深植的根系更达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据研究人员介绍和进行有垄种植的土地相比,一平方米土地蚯蚓的数量达到130余条,是垄栽培的近20倍。而秸秆覆盖技术更是让我感到吃惊,以往我国田地作物尤其是玉米、黄豆等作为的秸秆的处理方式都是作为动物饲料、制作沼气甚至作为烧柴。这大大浪费了植物秸秆内富含的氮、磷、钾等肥料,根据我所梨树实验田做的对比试验,将秋季秸秆覆盖田地,这样既省去人工劳作同时给土壤增加肥力,尤其在对土地进行秸秆覆盖的情况下,干旱土地增产幅度达到15%,而在沙土区域更是达到惊人的30%。更为难得的是研究员通过不断努力,自行研制了全秸秆免耕追肥机,它不仅填补了该项目的空白,更是让我国不必再以高昂的价格国外进口,其意义更是远远超出机器本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短暂介绍,让我既惊叹于我所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权威性以及他们课题深远的研究意义,同时又感叹我所在部门,所在单位,所从事的工作将是对农业、对国家、甚至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让我感到了我所科研工作的伟大意义。

  在经过短暂的学习后,我们奔赴了此行的第二站——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业生态研究站。车辆渐渐远离了城镇,道路也加减崎岖不平起来,当我渐渐在车中困意正浓的时候,车辆停下了,下车满眼的一片秋季金黄色的草地,在草地和一块池塘的旁边坐落着一个普通的大院和一趟平房,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长岭草地生态研究研究站。在研究站周道玮老师和研究人员热情的迎接下,我开始了对这看似寻常的草地和研究站的学习过程。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这看着了无边际的草原,已经不再是杂乱无章。据周道玮老师介绍,在3年前,这片草原还是一块光秃秃毫无生机的盐碱地,经过几年不断的实验,通过对各种植物在盐碱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对比,把这片荒芜之地已改变为植被茂盛的草原。在草原上,条理清晰的排列着的各种植物实验区:玉米、向日葵、苜蓿、羊草、碱蓬等,此外还有一个大池塘,通过询问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饲养鱼苗同时供大鹅嬉水冬季不冻的池塘,虽然几样简单的物种却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数据。从草原回到研究站,一进研究站的大院,我还以为回到了农家的村舍,院中饲养的成群的大鹅,漂亮的火鸡。这个简单的大院包含了100平方米的鹅舍,500平方米羊舍以及新建成的呼吸代谢仓14间。在科研实验室,周道玮老师给我们简要介绍了长岭站的近况,成绩以及发展目标。我们同时参观了站内的部分科研设施。在我眼中本来平平凡凡的草地,农作物,鸡、鹅、羊等再平凡不过的物种,在科研人员的讲解介绍下,他们不再平凡,他们阐述了松嫩平原草地退化原因、草地恢复技术、土壤肥力恢复、草地持续利用飞放牧制度和策略。在学习的同时,我们同样受到了研究所的热情招待,品尝到了没有喷洒农药的绿色瓜果,体验到了野外夜晚万籁俱静、清晨鸡犬相闻的美妙感受。

  通过一夜的休整,我们继续出发,直奔白城市通榆县的向海国家AAAA级自然保护区。随着车辆的颠簸,我们知道进入了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徒步跋涉期间,我有机会更加仔细的欣赏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在林间小路上感受到这里的天空的湛蓝,空气的清新,在短暂的步行后我们到达了向海保护区内的鹤园,丹顶鹤争相高歌,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我们有机会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丹顶鹤,体验和几乎人一样高的丹顶鹤在你身边悠闲散步,叨食你手中的食物,感受合群展翅高飞,在你身边擦肩而过,这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完美和谐相处的境界。之后我登上了保护区内的最高建筑——揽海阁。站在揽海阁上,俯瞰辽阔的向海,一望无际的水面,碧波粼粼,保护区内的植被,像极了非洲大草原的风貌,稀疏的树木,茂盛的草地,飞翔的水鸟,一切都自然成趣,让我流连忘返。

  乘车从向海自然保护区出来,我还久久不能忘怀那超脱城市喧嚣的美景,从车窗匆匆而过的景色中回忆那水面,那飞鸟,那林木。在回忆美好景色的时候到达了我们一行的最后一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与长岭的野外草原不同,大安试验站映入眼帘是一片稻田总矗立着一个漂亮的三层尖顶楼房。田间错落有致的分散着高耸的风力发电机。一片兴旺安静的现代乡村景色。进到试验站,井井有条的稻田块是我所大安站进行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水田灌溉试验。在一片茂盛的羊草生长区域,科研人员介绍说六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经过几年不断的改良实验,这里不仅能够种植经济价值颇为可观的羊草,而且羊草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这个喜人的成果正式大安站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重度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该核心关键技术在大安碱地的成果应用是了大安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的结晶。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东稻4号连片示范区,在2010年所有参赛的水稻品种中亩产产量达到第一,以及盐碱地长期定位施肥实验、盐碱地水田水量平衡长期试验等。大安站配有气象监测设施,经过长年对大安当地天气情况,雨量,阳光等因素的测定记录,对今后进行科研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支持。而且大安站地下水位水质监测时间也坚持了8年时间,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在大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大安站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2010年发表SCI12篇,EI3篇,ISTP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以及其他报纸新闻报道等等。

  两天的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短暂而深刻。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所科研人员的刻苦精神,看到了我所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田地产量,从广义的深度去思考,他们的工作则是为了子孙后代打定良好的生产生活基础,造福后代。在两天的时间里,我看到了粮食的高产,土壤的改良,盐碱地的植被化,而在这些背后是科研人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结果,我可以想象的到,在野外台站,周围几乎没有人烟,生活必备措施缺乏,许多科研人员甚至在一边像农夫一夜干农活一边笔耕不辍的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他们这样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我想就是我这次随所长去学习考察最大的收获。有这样的精神,又这样的毅力,它们将激励我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科研人员服务好,尽全力支持配合好他们的工作。

(作者:综合办公室 王加良)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