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李树深副院长调研东北地理所
2018-10-31 | 来源:综合办公室 |【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一行调研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办公厅、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及相关处室负责人,长春分院分党组书记甘建国、副书记李冰,东北地理所所长何兴元、党委书记苏阳等领导陪同调研。 

  李树深一行考察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和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湿地与全球变化学科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相关工作进展汇报。 

  在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冯献忠研究员主要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项目“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高产分子模块解析”课题进展进行了汇报。目前,该研究团队分别定位和克隆了控制大豆株型的Gm ILPA1基因,控制大豆百粒重GmCYP78A72基因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明确的靶标,极大地促进大豆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和分子育种进程。初步建立主要经济作物品种分子设计信息系统,获得多性状分子聚合技术5项,获得育种新材料74份,筛选优异亲本14个,育成新品种27个,累计推广面积554万亩,成果转让收入405万元,创造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项目组培育的矮秆、耐密、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合农91于2018年9月在新疆试验示范区由鉴定验收专家组进行了田间鉴定与验收,实收亩产为423.77kg,创国内品种新高。东生79于2018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4.16%,填补了黑龙江省自1966年以来审定的485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没有突破24%的空白。 

  在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梁正伟研究员和王志春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家973项目“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的研究进展。“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理”针对我国北方人工草地的重大需求与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模式,建立了万亩示范区,为我国人工草地未来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研发了苏打盐碱地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制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改良剂,施用当年实现增产,多年有效,已在苏打盐碱地分布区推广应用2万多亩。

   

  在湿地与全球变化学科组,宋长春研究员重点汇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的研究进展,该项目已建立中高纬湿地野外综合观测与联网研究平台,构建了长时间序列基础数据集和野外定位观测数据集,开展了无遥感时期湿地景观数据反演、湿地关键生态过程模拟模块构建方法等方法论研究,分析了近百年来中高纬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流域水文过程的驱动作用,初步揭示了冻土区关键生物与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湿地的生态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吕宪国研究员重点汇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的研究进展,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湿地分布格局与退化驱动因素,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进行了退化沼泽湿地水文—植被—栖息地一体化恢复与重建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累积示范面积4518 公顷,植被覆盖度比较本底提高了20%~25%;形成了湿地苇—蟹(鱼)—稻生态产业模式、湿地蜜源植物生态产业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恢复和示范效果。 

  李树深指出,东北地理所近年来发展迅速,大豆育种、湿地生态恢复和盐碱地治理等研究立足于东北区域特色,服务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值得肯定。他强调研究所要珍惜和抓住当前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好形势,瞄准前沿做好学科规划布局,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做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先进事迹媒体宣传,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要持之以恒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领军人才。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