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1. 当前位置:首页    重大项目管理    重点研发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亮点成果
亮点成果

项目组在沼泽土壤种子库激活及植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8-19   |  【 大  中  小 】

  东北退耕水田作为一种特殊的退化湿地类型,其表层覆盖着 10-20 厘米的矿质土,下层则埋藏着泥炭层。这种结构使得矿质土层形成了物理屏障,将下层泥炭中珍贵的薹草种子库封锁起来。在传统的自然恢复模式下,此类湿地自然撂荒后杂草占比超过 90%,原生沼泽植被很难再生,生态恢复面临巨大挑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 “两步激活种子库”技术。第一步是 “破封解锢”,即通过移除表层矿质土,直接暴露泥炭层。这一操作效果显著,使得杂类草比例从原来的 90% 以上断崖式下降至 5% 以下,有效释放了薹草种子库的潜能。第二步为 “水位钥匙”,即在生长季初期维持 - 10 厘米的浅水位,持续 1 个月。通过这一萌发调控手段,当年就实现了原生植物多样性达 11 种 / 平方米、瘤囊薹草盖度 35%、总植被盖度 60% 的良好恢复效果。

  与传统自然恢复方式相比,该技术具有诸多核心优势。传统自然恢复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状态,虽无直接投入,但长期演替过程缓慢,且恢复后以杂草为主;而本技术通过主动干预,每公顷成本仅 0.8 万元,成本极低,同时实现了零生态损耗,能够快速激活湿地的自然遗产,使恢复后的植被以原生群落为主导,物种数和盖度均能达到理想目标。此外,该技术操作简易,门槛低,非常适合大规模推广。

  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适用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表层覆盖矿质土且下层存在泥炭的退耕湿地,能够有效唤醒这些区域沉睡的种子库。在战略价值方面,它践行了《湿地保护法》中 “自然恢复优先” 的原则,其成本仅为工程修复的 1/10;同时,该技术已被纳入《东北森林带生态修复规划》技术名录,将有力助推退耕还湿工程提质增效。

图1 土壤种子库引入与多样性提升示意图

图2 瘤囊薹草土壤种子库引入与多样性提升技术示范区

(a.自然撂荒样地,b.表土清除样地)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