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完成 2025 年吉林东西部典型沼泽湿地联合监测与样品采集
2025 年 7 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2023YFF1305800)项目组再度启程,在吉林西部莫莫格与东部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开展联合监测与样品采集工作,为项目推进再添关键数据支撑。
此次采样延续了 2024 年建立的东西部协同监测模式,在保持环境因子(pH、电导率、溶解氧等)系统监测、植被样方调查及土壤水体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乌拉草、扁秆荆三棱、瘤囊薹草三种典型莎草科植物的种子采集。这些目标物种的种子样本将为解析 “种源限制机制” 和 “萌发调控机理” 提供直接素材,助力 “种子靶向萌发诱导技术” 研发。
工作中,项目组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联合工作组对水质分析仪等设备进行统一标定,野外数据实时上传至长春中心实验室加密云平台,确保东西部数据的可比性与安全性。采集的生物样本(含种子、根茎等繁殖体)与环境样品,均依据《湿地生物样本保存规范》完成冷冻干燥、液氮速冻等预处理,随后分送至东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分析中心,分别开展萌发生理与理化性质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采样紧密衔接 2024 年底及 2025 年初部署会要求,将样品采集与 “近自然恢复技术框架” 验证需求相结合,重点记录目标物种生境的水分梯度、土壤微生物等关键参数,为松嫩平原西部及长白山地区示范区的技术应用积累基线数据。项目组同步现场研讨了样品分析方案,明确将结合前期建成的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子性状与萌发数据库”,加速数据整合与成果转化。
本次采样不仅延续了标准化、协同化的工作特色,更通过针对性的物种采集与生境监测,为项目中期考核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下一步,项目组将依据既定规划推进实验分析,力争在种子萌发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图1湿地植被调查
图2植物种子采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