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触及的利益更趋复杂,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依然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既过不了时代“出卷人”这一关,也过不了人民“阅卷人”这一关。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领导干部们都真正“动”起来、“深”下去,交一批基层朋友,搞一批专题调研,何愁求不到妙法,何愁取不到真经?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指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上下火热展开,确保主题教育对准目标,积极推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必须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正是凭着俯身调研、解剖麻雀的真功夫,正是善于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我们党才得以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走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路。
长期执政后,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决策权是随权力而来的,与群众需求、客观实际无关,调研也更多被视为一种程式化的存在。细数现实中广为诟病的种种问题,不论是“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只看不问,还是“报喜式”的探访政绩、“脱节式”的回避落实,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参与者忘记了调查研究的初心,为了调研而调研,陷入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调研调研,不仅要勤调还得善研。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主题教育中重申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仅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敦促广大党员干部检视初心、担牢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离开深入调研,就难言科学决策。今天,随着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触及的利益更趋复杂,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依然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既过不了时代“出卷人”这一关,也过不了人民“阅卷人”这一关。“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当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毕,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渐次铺开,尤需因地制宜,让务实的调研为发展加油助力,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对接起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坚定实践充分证明,任何时候,只有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才能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我们的政策更接地气。而大力倡导务实调研的风气,构建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也可倒逼党员干部真正重视调研、提高调研能力。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让这个“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搞论证、做决策、体民情、察民意的得力手段,必须和转作风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也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做好调研,首先得踏踏实实沉下去,能上百姓的家中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打开话匣子。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基层治理对接最复杂的中国,只有带着问题“下去”,才能怀揣民意“上来”,否则很容易在纷繁庞杂的矛盾和诉求中迷失方向。对眼下的“主要矛盾”心中有数,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查研究就能“为有源头活水来”,顺着改革发展的脉络解决种种问题。
“走出去全是好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多次,纵横跨越中国版图。行,到最偏远最困难之地;访,强调进村入户“访真贫”;聊的是家常,牵出的却是时刻关切的大事;问得细想得深,蕴藏的都是治国理政的真功夫。这启示我们,真调研,必定是问题导向的调研,必定是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吸取群众智慧的调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领导干部们都真正“动”起来、“深”下去,交一批基层朋友,搞一批专题调研,何愁求不到妙法,何愁取不到真经?
(原载于《北京日报》 2019-06-19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