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活动动态
何兴元所长来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调研
2009-07-10 | 来源: |【

    11月11日下午两点,何兴元所长、胡乃泽书记在科研处处长刘殿伟、所办主任王忠昌的陪同下对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含测试中心)进行了工作调研。

    何所长一行首先参观了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的实验室、植物标本馆等,详细了解、询问了有关情况,随后与中心的全体人员一同座谈。

   调研会由中心主任吕宪国研究员主持,他首先对何兴元所长、胡乃泽书记一行到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调研表示感谢和欢迎,并希望今后常来中心指导。

    吕宪国主任的介绍从1958建所以来沼泽研究作为所的重要学科方向开始,从参加全国高原、沿海沼泽调查,到后来的定位观测,承担调查、攻关项目等。一直以来研究所均以沼泽湿地研究为主要特色,充分肯定了在沼泽湿地研究的历史过程中,老一代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他强调在老一代科学家工作的基础上,目前更侧重沼泽湿地现代生态过程,沼泽湿地水文、沼泽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沼泽湿地生态、泥炭沉积与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高强度影响下湿地演替及其生态效应,湿地水土调控,沼泽湿地农业生态工程与盐碱化湿地综合治理等学科领域形成的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后介绍了湿地生态与环境中心现有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和课题任务。

    座谈中,闫百兴、章光新、田卫、王国平等同志分别就各自负责的工作领域的历史演替、队伍建设、承担任务、工作设想、功能与作用、想法与建议等一一进行了汇报。接着,与会人员主要围绕着人才培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强化学术氛围、加强平台建设等问题广泛发言。

    何所长就全体人员讨论的内容、提出的建议和存在的问题做了重要讲话。

    何所长首先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意义,一是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发现人才;三是解决影响和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研究所的实际工作中,使研究所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的要求,更加符合研究所的科学实践。

    何所长重点围绕七个方面的内容,对研究所50年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50年来沼泽湿地始终是研究所不可动摇的特色学科,也是全国最早从事沼泽湿地研究的专门机构,创造了十余项“中国第一”,是本学科领域的一面旗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中也占有一定优势,如今又有了唯一的院士,很值得骄傲。希望大家树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何所长在对以往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近期工作提出了希望:理清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人才结构,努力争取国家重大项目,争取在3-5年内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对人才培养,何所长认为,湿地作为所的特色学科,按理说人才队伍应该是最强的。今后引进人才,一是“80后”具有博士学位;二是拔尖的学科带头人,希望大家广开门路多联络,以多种形式发现人才,引进人才。

    对重大产出,何所长希望认真总结以往科研成果,形成重大产出。

    对文化建设,所长强调,要强化学术氛围,树立以科研为中心,以科学家为核心的文化氛围。文化往往引导着研究所的发展方向,改变着人的观念、学风、作风和意识。

    对野外平台建设,希望加强和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建设,凡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可以采取共建共享的办法。

    对于近期工作,强调要侧重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和战略需求,围绕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同时加强湿地水文、生物、环境学科的建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胡乃泽书记在最后总结时指出:今天陪何所长到湿地中心来,主要是结合目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和步骤,已进入学习调研阶段,调研就是要联系研究所工作实际。对研究所今后如何发展、如何整改、如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研究所今后更好的发展。

    胡乃泽书记讲:何所长首先对湿地中心近期的工作和以往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并给了湿地中心一个很高很好的定位,是领头羊、是旗帜,是所内其它学科的引领。随后对何所长来所4个月的工作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争取项目、引进人才、实验室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作了很有成效的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又给湿地中心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并对湿地中心全体人员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今后在新所长以及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为了所的发展、为了人才,甘为人梯。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常与大家沟通交流。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