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生态韧性”如何为城市“强筋健骨”?
——专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郑海峰
中国环境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体”,它的“脆弱器官”在哪里?
郑海峰:城市是由蓝色空间(水)、绿色空间(绿地)和灰色空间(建筑、道路、桥梁等)三个组成部分镶嵌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 脆弱器官”主要体现在灰色空间,既包含三维立体状的建筑、桥梁等,也包含二维斑块状的硬质面以及廊道状道路、地下管网等。当城市遭受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时,灰色空间表现最为敏感,适应与缓冲能力也最弱,容易遭受灾害或加速灾害的发生。
其次,由于城市内的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均为人为建造,其空间布局、结构组成与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弱于自然,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面无序增加或缩减,绿地质量受损及生态服务功能减退等。
中国环境报:由于中国南北方城市的特征有所差异,韧性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海绵城市必须克服的难题也有所不同。建设韧性城市中的技术清单,有哪些南北差异?
郑海峰: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雨涝而提出的城市管理理念。总体来讲,南方与北方城市都会遭受洪涝的威胁,但由于区位和降雨量的差异,南方城市遭遇洪涝灾害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北方。
就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类型或清单而言,南北方的差异并不大,都是采用雨水渗透、雨水滞留、雨水净化利用、雨水排放等几种技术体系。但在具体技术方案与参数上会有所区别,比如,北方特别强调攻克城市应用技术中冬季设施的抗冻性难题,以便提升设施的韧性实现可持续利用;而南方城市相比北方城市,更侧重于攻克雨水的快速排放与净化技术难题,以保障夏季洪水期雨水及时排出与污染物净化。
中国环境报:生态韧性的概念是什么?与以往海绵城市或者韧性城市相比,生态韧性有什么特殊性?生态韧性城市是针对城市发展中的哪些问题提出的?
郑海峰:生态韧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城市与城郊生态空间的自身韧性以及其服务城市的供给韧性(供给灰色空间及城市整体)。自身韧性是指生态空间自身应对或抵抗灾害的能力;供给韧性是指在自身韧性的基础上,提供给整个城市韧性的能力。自身韧性是供给韧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比于海绵城市,生态韧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应对的环境胁迫更多样化。海绵城市限定在调节城市雨水胁迫;而生态韧性的调节范畴可扩展到温度、雨水、大风、碳排放等环境胁迫。
二是生态韧性以城市蓝、绿空间有机生命体为载体,在揭示自身生态韧性的基础上,重点探求其供给韧性的强度及分布;而海绵城市以整个城市为对象,强调雨水管网以及调节雨水的应用技术。
三是生态韧性的提升相对灵活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布局与调整绿地、水体的时空分布和内在质量就可实现韧性的提升;海绵城市的韧性提升则需要投入浩大的工程以及消耗巨资才能实现。
生态韧性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展开。
一是城市内部以及城市周边的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在遭遇环境胁迫时,生态空间无法从空间优化调控方面减缓城市受胁迫的压力与影响。
二是城市生态空间在建设之初,重点考虑城市的美观度,缺乏科学规划绿色、蓝色空间的外在和内在的组成与结构,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单一、结构不完善的特征,进而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偏低等问题,难以高效应对与调节城市面对的短期急迫性自然胁迫事件。
三是生态韧性城市主要是面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独有的一些环境胁迫问题,比如,城市热岛导致的城市热浪,城市硬质面比例偏高导致的洪涝,城市及周边植被覆盖度偏低导致的风灾以及城市高耗能导致的高碳排放等。
中国环境报:在生态韧性的框架下,城郊与城市是什么关系?
郑海峰:首先,城郊与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二者之间的生态韧性关系密切,相互关联。
其次,城郊在物质、能量、功能等方面为城市提供了保障,就生态韧性而言,由于城郊具备更鲜明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能为城市提供较高的供给韧性。
因此,通过提升城郊与城市一体化的生态韧性,可从总体上强化城市抵御环境胁迫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以增强城市韧性。
中国环境报:如何建设生态韧性城市?现实中有哪些生态韧性城市的案例?
郑海峰:关于生态韧性城市建设,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当做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尤其要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全局化、多尺度的打造,形成城市的重要生命脉络。
二是急需将生态学的主要原理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中,例如,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开放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协调与平衡原理等,不仅要吸纳住建、园林、水利等行业部门的建设设计方案,更需要听取生态学领域专家的系统性建议。
三是以蓝色、绿色生态空间为基本元素,构建城市— 城郊一体化的网络+ 廊道+斑块融合型的生态韧性城市建设模式,打造数以万计的蓝绿链接网络,并形成以河渠、绿廊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大动脉,建立以小区、公园、湖等为载体的多功能生态斑块。
四是优化城市绿地和湿地物种配置与群落结构,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并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五是研发城市绿地和湿地的截留、降温、抗风、减污、增汇等高效实用型应用技术。
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少生态韧性城市设计建设的相关典型案例。例如,荷兰的鹿特丹创新采用“与水共生”策略,打造多功能“水广场”,晴天用作活动空间,暴雨时变为蓄水池;同时,推广绿色屋顶与三维立面,发展浮动建筑及公园适应水位变化,将硬质堤岸改造为生态柔性岸线,创新多层次的分散式雨洪系统集成空间,高效应对海平面上升与极端降雨。
在新加坡,通过政策强制和激励措施,大规模推广屋顶花园和建筑垂直绿化(如著名的滨海湾花园“超级树”),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吸收雨水、改善空气质量。
在北京市,面对缺水与内涝双重挑战,以通州副中心为示范,系统性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构建以运河、公园、湿地为节点且相互交织的蓝绿生态网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