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2025年联合学术年会暨兴凯湖论坛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召开
8月15至18日,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2025年联合学术年会暨兴凯湖论坛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及《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黑龙江兴凯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同承办。
本届论坛暨年会汇聚了来自全国78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管理部门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与会人员围绕湖泊与湿地保护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呈现了56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湖泊与湿地生态研究、监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张运林研究员,黑龙江省鸡西市兴凯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保护区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局长焦立格分别致辞。
会议特邀报告环节汇聚了多位领域内权威专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研究员受邀作“数字化技术与深海生境研究”报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杨桂山研究员深入剖析了“流域地理服务生态保护与管理”;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淡水藻种库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宋立荣研究员解析了“近年来典型湖泊蓝藻水华发生和演变的格局、趋势和控制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张运林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湖泊水生植被退化理论与恢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研究员就“全球湖泊氮磷循环通量模拟与分区优化调控”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黑龙江兴凯湖国家野外站常务副站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邹元春研究员分享了“中国-俄罗斯跨境流域-湖泊系统水生态研究”。与会专家围绕报告内容开展了充分交流与讨论。
分会场报告环节围绕“湖泊与湿地生态监测”、“湖泊与湿地污染治理”、“湿地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多位学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深度聚焦于湖泊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如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能汪教授作了题为“生态环境监测与数智化应用关键技术”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彭渤教授展开了介绍了“湘江长沙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分析”的报告;南京大学杨柳燕教授以“湖泊蓝藻水华暴发驱动因子和可预测性分析”为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应骥研究员分享了“兴凯湖‘浮毯’沼泽湿地研究及Living Lab平台建设”的成果等。相关研究为湖泊与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沿科学支撑,为议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洞见。
会议期间,召开了《湖泊科学》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读者作者交流会,由《湖泊科学》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主持,专职副主编李万春编审汇报了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在过去5年开展的工作,与会编委及作者代表就期刊获得卓越期刊中文领军期刊后的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后,黑龙江兴凯湖国家野外站常务副站长邹元春研究员与参会学者进行专题交流,系统介绍该站在湿地长期监测体系构建、科研平台创新及生态保护实践的核心成果。此次活动显著深化了学界对区域生态前沿的认知,有效促进了跨领域学术合作与知识共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