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团队赴西藏高寒湿地开展科学考察
9月14日至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首席科学家姜明、于子成研究员等项目骨干前往西藏高海拔泥炭地麦地卡湿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确定监测样地,并同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项目团队针对麦地卡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集了设定样地的土壤、植物及沼泽水体的样品,考察了高寒湿地类型、水文地貌条件、植物群落组成、泥炭层厚度等,并对泥炭地判别及土壤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估。科考结束后,项目团队同西藏大学“流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巴桑教授团队围绕麦地卡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基本建设、监测体系优化、相关湿地研究工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期间,姜明带领团队前往西藏大学开展学术访问及座谈交流。西藏大学副校长方江平、宋吉红对项目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西藏大学历史和学科发展等情况,姜明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基本概况、研究领域和平台和国际合作等内容,湿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祥金研究员与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拉珠特聘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双方科研团队情况,双方就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展开深度交流。
麦地卡湿地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北部,平均海拔49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沼泽湿地,是拉萨河的源头,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于探究我国典型高海拔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和稳定维持机制意义重大。区域内泥炭地分布面积广泛,地势低洼地区及湖滨带泥炭累积厚度在20厘米至1米之间。
此次科学考察活动异常艰辛,行程紧凑,但收获满满,学术氛围浓厚,对于青藏高原湿地研究以及推进青藏高原湿地长期监测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于2025年启动,项目重点开展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碳库形成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泥炭地碳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未来演化趋势等研究,提出泥炭地保护策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