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
   本项目面向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指南中的支持方向“中高纬度湿地及农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选取中高纬度湿地集中、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显著、在中俄两国均有巨大面积分布的黑龙江流域(流域面积209 万平方公里)为研究区 ,针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双重胁迫日趋加剧下,湿地快速退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丧失所引起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中高纬度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明确维持其功能稳定的机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决全球变化影响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稳定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应对全球变化的湿地适应性调控途径,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供给,为国家制定调控战略和湿地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以“格局演变-过程响应-评估调控”为主线,通过黑龙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区跨中俄两国和近百年来的湿地景观格局对比分析、沉积环境信息反演、不同尺度(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等)联网观测与原位控制试验、多过程模型与景观动态模型模拟等方法与技术,解析中高纬度湿地格局和关键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协同维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农业用水供给的可持续性为目标,通过定位观测、情景模拟和多风险因子分析,确定多尺度湿地生态安全阈值,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湿地-农田优化格局。
东北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
   东北地区天然湿地面积956.2 万公顷,占我国湿地面积20.7%;其中近70%为沼泽湿地,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的33.3%。在涵养水源、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由于开垦和引排水等导致湿地大面积丧失和退化。据调查,近25 年,三江平原湿地丧失71%,松嫩平原丧失23%。现存湿地近72%受到不同因子威胁,生态功能下降。亟需开展湿地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
   利用3S 技术和实地调查,分析区域湿地格局和水文、植被、水禽栖息地退化过程,识别退化驱动力,确定恢复目标;确定植被生态水位阈值和湿地生态需水量,结合三维水动力模型和水生态模型,确定多水源湿地生态补水方案,建立湿地恢复水文优化调控技术;筛选水生和湿生植物,采用组培、扩繁及限制因子调控方法,通过先锋物种引入、群落构建和优化配置实现植物快速恢复和群落稳定性持续维持;根据野外观察、卫星追踪、远程监控等方法获取典型水禽生活习性,通过湿地廊道建设、微地形改造、水文调控和植被恢复以及食源增殖、人工巢和鸣声招引等建立水禽栖息地功能修复技术;筛选、优化和集成生态水文、植被和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与模式,在松嫩平原(镇赉县及周边)和三江平原(抚远市及周边)开展县域以上尺度示范。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近年来东北已成为我国又一个霾污染多发和重发区域,特别是秋冬季节的哈长城市群极端污染事件频发。然而因其特有的气候(低温、多雪)、地理(三山夹平原)、排放源特征(燃煤为主,叠加秸秆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等条件,且大气污染监测体系不完善,通用的大气污染模式难以对污染事件进行准确预报;本区域更缺乏有效的联防联控措施。如何准确预报预警该区极端霾污染事件并有效减少其发生天数、降低其严重程度,是当前重大的国家需求。本项目拟选取东北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区,研究揭示区域霾污染关键理化机制,开发完善“立体监测-预报预警-联防联控”技术体系,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预报预警能力,优化改进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和实施方案,支撑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和重大活动保障。
   选取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区,以优化“监测解析-预报预警-联防联控”技术体系为主线,完善区域大气污染监测网络(纳入郊区和农村),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秸秆燃烧及燃煤动态排放清单产品;通过排放清单和气象输入场的改进优化等手段,显著提升重度霾污染的预报预警能力;以能源类型为导向,制定分行业源头与过程减排方案,建立精准、快速、高效的区域联防联控响应机制,并开展应用示范,实现科学、高效的区域综合减排治霾目标。
黑土地侵蚀退化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
   虽然东北黑土区农耕历史仅百余年,但受高强度掠夺式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独特侵蚀环境的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层变薄、耕地损毁、农田地力下降。侵蚀导致的黑土退化,难以在短时间内逆转,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急需破解黑土地侵蚀退化阻控与功能重建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
   针对水土流失导致黑土层变薄、地力下降和耕地损毁等关键问题,在明确黑土农田侵蚀退化过程与空间分异及其对农田生产力消减机制、揭示侵蚀退化黑土功能重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构建黑土侵蚀退化阻控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以及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研发不同侵蚀类型区保护性利用模式,建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黑土地坡-沟一体化侵蚀阻控和退化黑土功能重建示范样板,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和侵蚀沟治理专项工程提供科技支撑,并与之衔接,规模化应用。
   依托国家、省部级野外台站与重点实验室,通过区域调查、遥感监测、原位试验、控制试验与模型模拟等手段,厘清黑土侵蚀退化过程及其对农田生产力消减机制,明确侵蚀退化黑土功能重建机制,突破保护性耕作、坡面可耕作地埂、沟毁耕地修复等关键技术,凝练不同侵蚀类型区黑土农田侵蚀阻控保护性利用模式,构建技术集成示范样板,与国家重大工程衔接,同步转化。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区域尺度黑土地质量退化研究相当薄弱,导致黑土地质量退化过程不清,其对作物产量限制的机制不明,阻控途径缺乏等问题突出,难以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国家战略的实施,亟需开展黑土地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研究。
   本项目围绕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阻控与作物产能提升协同的目标运用跨区域、长历时、多野外站的联网观测,阐明黑土地质量退化过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揭示黑土地质量退化关键过程、产能提升的限制因子及其作用机理,提出阻控黑土地质量退化的途径,分区域构建集土壤限制因子消减、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协同的技术模式,并开展应用示范,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①解析黑土地质量退化的关键过程及主导因素,界定不同区域评价黑土地质量退化的关键诊断指标及其阈值,提出划分黑土地质量退化程度的分级标准;②揭示黑土地退化过程及程度影响作物产量的机理,解析黑土地退化关键过程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③阐明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壤水热养分耦合作用的调控机理,提出三者协同的调控途径;④识别影响作物产量提升的主要土壤限制因子,创建土壤限制因子消减关键技术并解析其原理;⑤研发压实-犁底双层障碍消减与土壤有机质全耕层快速补给等黑土地质量退化阻控途径,创建集土壤限制因子消减、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协同模式,并开展示范。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是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由之路。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城市化,使得现有城市边界内的土地覆被发生显著变化,大面积原生的植被、农田、湿地沟渠等生物赖以生存的绿色和蓝色空间被水泥硬质面代替或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部分种群消失不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和居民意识到了城市绿地的重要性,开始实施以提高绿地生态功能和居民游憩功能为主的绿地设计与建设,城市公园、城市道路和城市小区绿化加速发展,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急剧增加,此时是以增加绿地空间、提升景观美学为主。进入21世纪,“城市绿化规划”、“森林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为主题的城市绿地建设政策和行动相继落地,此时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绿地景观格局设计、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城市绿化物种筛选的相关技术开始盛行。近十年来,随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推行,城市绿地建设与更新开始考虑向近自然生境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理念和行动方案逐渐被吸纳,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峰会 (COP 15)将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抬升到了历史高位,但有关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系统性技术仍鲜见报道。因此,在城市提质增效建设的新时期,在城市居民对生物多样性需求日益增加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新时期,研发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意义重大。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黑土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重要举措,已上升到法律层面。保护性耕作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措施,实施面积已超过1亿亩。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黑土地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利用,通过解决限制黑土地产能的瓶颈因素,充分发挥不同区域光-温-水-肥资源效能,促进耕地质量与产能协同提升,同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资源高效增效,稳固黑土地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以作物高产、资源高效为导向,在机理维度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温度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技术模式维度,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区域性差异,研发水-温协控、抗蚀保墒、固碳培肥的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以地上-地下关联互促机制指导保护性耕作耦合多样化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在管理维度,研发以养分水分扩库增容为核心的水肥资源高效管理技术及其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病虫草害精准防控技术,建立主要病虫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系统,保障耕地产能释放;筛选确定保护性耕作效果区域特定监测指标,构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四位一体”评价系统,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多重效益评价;提出旱作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生态区划,构建区域适宜性保护性耕作生产制度,开展示范推广。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东北黑土区在为国献“粮”策的同时,面临着土壤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致使生态系统功能削弱甚至退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壤生物资源、提升作物产能已成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土壤生物资源禀赋优化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有助于推动黑土地农业生产精准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针对我国黑土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调查方法标准各异、关联农业生产技术落地性差以及地上-地下协同增产机理不明等问题,本项目拟建立黑土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快速诊断技术,解析黑土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和关键驱动因子,揭示地上-地下协同增产机理。基于此创新土壤生物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种植技术,研制黑土地多功能微藻肥和全元菌剂等产品,研发黑土地生物多样性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并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和应用。
   针对我国黑土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调查方法标准各异、关联农业生产技术落地性差以及地上-地下协同增产机理不明等问题,研发黑土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快速检测技术及其配套装备,研发黑土地土壤生物多样性调控产能提升技术和典型栽培模式优化土壤生物资源配置技术,研制黑土地“跨界”增效全元菌剂与配伍产品,进行黑土地土壤生物多样性-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构建与示范。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黑土地保护法》要求“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保护黑土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提升黑土地质量”;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发布的《2030科学突破推进粮农研究》报告,将“利用一种系统途径来理解粮农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列为五大突破之首,并建议优先采用跨学科途径来解决农业最棘手的问题。东北黑土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面临着因农业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性差,生态景观破坏严重、结构不合理而引发的地力水平下降、水土流失等严峻问题。以耕地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成为“全要素、全过程、多类型、多尺度”系统融合提升黑土质量和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解析黑土区生态景观结构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制约作用及其对黑土质量的影响,构建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为核心的景观协调技术、以保育黑土地为重点的田块-小流域-区域多尺度林草湿生态屏障优化技术,研发作物全生育期土-肥-水一体化精准配置与跨季节高效调控技术,攻关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协同提升地力产能技术,开发以耕地为核心的小流域生态安全管理与预警系统,建立3个千亩核心示范区,辐射推广450万亩,将示范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3.5%提升到4%以上,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0.5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