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面常年有薄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沼生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沼泽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有机碳库。沼泽湿地多位于水陆交界地带,对水文状况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湿地的退化与丧失速率比其他生态系统都快。根据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湖沼调查,我国沼泽湿地面积约为940万h㎡。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沼泽湿地分布广、类型多样,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维护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我国是全球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急剧气候变化,造成沼泽湿地面积衰减、生态功能退化,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泥炭分解加快、洪涝灾害加剧、水体污染加重等方面。通过沼泽湿地资源综合调查,全面掌握各自然地理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面积、水文情势、泥炭资源、植物资源及其生态效益现状及动态变化数据,为湿地学、湖沼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提供科学数据,为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亿公顷,其中内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95%。内陆盐碱地植物是陆地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盐碱地蕴藏着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和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质资源,在盐碱地生态恢复和盐碱土生物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盐生植物是耐盐碱能力最强的物种,是盐碱地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许多耐盐碱能力低于盐生植物的耐盐碱植物也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盐碱地是天然的耐盐碱植物种质基因库。盐碱地植物是耐盐碱植物种质的载体,大多盐碱地植物携带多种耐盐、抗逆、抗病等基因,是宝贵的植物抗逆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可以为培育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提供关键基因,为抗盐碱植物育种提供基本素材,为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耐盐碱优良物种,为认知植物适应盐碱环境机理和提高作物耐盐碱性研究提供数据与材料,为遗传工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盐碱荒地开垦、大面积毁林以及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盐碱地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珍贵、稀有的物种以及具有抗逆性的乡土物种已经或正在灭绝或濒临灭绝。盐碱地植物生境变化,植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也必然发生改变,众多盐生植物因为在低盐分环境中的竞争力差而被其他非盐生植物代替。然而,截止到目前,我国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结果未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因此,急需开展盐碱地植物生境及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和数量调查,全面掌握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及生态本底,采集、保存和评价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为盐碱地植物资源保护和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持。
   因此,系统开展我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种类和数量数据及生态本底,采集、保存和评估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构建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对盐碱地改良、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