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邮箱
ARP
内网
网站地图
ENGLISH
农业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
邮箱
ARP
内网
网站地图
ENGLISH
农业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Toggle navigation
首 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更多 +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面常年有薄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沼生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沼泽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有机碳库。沼泽湿地多位于水陆交界地带,对水文状况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湿地的退化与丧失速率比其他生态系统都快。根据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湖沼调查,我国沼泽湿地面积约为940万h㎡。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沼泽湿地分布广、类型多样,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维护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我国是全球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急剧气候变化,造成沼泽湿地面积衰减、生态功能退化,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泥炭分解加快、洪涝灾害加剧、水体污染加重等方面。通过沼泽湿地资源综合调查,全面掌握各自然地理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面积、水文情势、泥炭资源、植物资源及其生态效益现状及动态变化数据,为湿地学、湖沼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提供科学数据,为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更多 +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亿公顷,其中内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95%。内陆盐碱地植物是陆地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盐碱地蕴藏着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和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质资源,在盐碱地生态恢复和盐碱土生物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盐生植物是耐盐碱能力最强的物种,是盐碱地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许多耐盐碱能力低于盐生植物的耐盐碱植物也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盐碱地是天然的耐盐碱植物种质基因库。盐碱地植物是耐盐碱植物种质的载体,大多盐碱地植物携带多种耐盐、抗逆、抗病等基因,是宝贵的植物抗逆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可以为培育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提供关键基因,为抗盐碱植物育种提供基本素材,为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耐盐碱优良物种,为认知植物适应盐碱环境机理和提高作物耐盐碱性研究提供数据与材料,为遗传工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盐碱荒地开垦、大面积毁林以及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盐碱地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珍贵、稀有的物种以及具有抗逆性的乡土物种已经或正在灭绝或濒临灭绝。盐碱地植物生境变化,植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也必然发生改变,众多盐生植物因为在低盐分环境中的竞争力差而被其他非盐生植物代替。然而,截止到目前,我国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结果未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因此,急需开展盐碱地植物生境及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和数量调查,全面掌握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及生态本底,采集、保存和评价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为盐碱地植物资源保护和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持。
因此,系统开展我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种类和数量数据及生态本底,采集、保存和评估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构建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对盐碱地改良、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更多 +
土壤动物种类繁多、个体密度巨大,其总物种数保守估计超过100 万种,个体密度即使在农业土壤中也可达102–104 只/㎡.是国家重要生物资源。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变化的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土壤动物多样性。东部农区位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的平原及其毗邻区,在我国生态与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迄今我国东部农区系统的馆藏土壤动物标本和多样性基础数据依然严重缺乏。该项目在东部农区实施,具有以下四方面重要价值:1、广泛收集土壤动物样品并建成土壤动物标本库,有助于推进与东部农区土壤动物相关的动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发展;2、通过对东部农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生存现状调查,有助于保护与利用区内土壤生物多样性资源,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全面获取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信息,并建成东部农区土壤动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该项目将提供东部农区权威土壤动物多样性科学数据和调查报告;4、通过编制土壤动物物种清单和分布图,能够提供东部农区权威区域本底和图集图件,可为区内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对于支撑国家宏观决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更多 +
我国沼泽湿地面积2173.2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0.68%。沼泽湿地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其蕴藏的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植物种质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收集和保存这些种质资源,可为我国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遗传资源保障,为培育生态经济植物新品种提供关键基因,也为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材料和基础数据。然而,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干扰下,沼泽植物种质资源面临着空前的严重危机,有些沼泽植物甚至尚未被认识,就已经灭绝。我国尚未系统科学地开展沼泽湿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专项调查,种质资源本底数据严重缺乏、种质材料保存零散。因此,系统开展我国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全面掌握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种类、分布、以及生态本底信息,采集、保存和评估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构建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共享平台,是对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的重要补充,对我国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利用,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维持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
更多 +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持续多年的高强度利用,导致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大面积出现“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掣肘了耕地可持续利用,危及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当前,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清单数据陈旧、属性少、肥力状况不明、退化现状不详、资源调查规范不统一、信息技术落后、空间精度小等现状严重妨碍了东北黑土区精准施策,亟需建立东北黑土区高精度、多指标、全方位、数据标准规范的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清单,采用统一标准的调查技术规范,厘清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健康清单,绘制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资源“一张图”,建立农田土壤大数据共享平台,为东北黑土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粮食安全战略、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
本项目共设松嫩平原北部中厚层黑土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松嫩平原南部薄层黑土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三江平原低洼冷凉黑土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辽河平原温性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建设6个课题。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更多 +
土壤动物几乎涵盖所有无脊椎动物类群,种类繁多,个体数量巨大,是森林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组分之一。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跨寒温带至热带等多个温度带,总面积约1.38亿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63.55%,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及重要资源库。对我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全面调查,将为发挥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优化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和提高国家生态安全等决策,及与土壤动物相关学科深入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实物标本。
目标:
1、采集制作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馆藏样本20万号;
2、鉴定土壤动物1500-2000种制作物种资源清单并提取DNA条形码3000条;
3、获取提交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生存现状基础数据6套,计2.2万份;
4、建立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标本库和多样性数据库各1套;
5、绘制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地理分布图集1套。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
iga@iga.ac.cn